在经历了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和世界规模第一的突破,进而转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的说法是:“大改革、大发展”之后要有一个“大提高”。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怎样谋划我们的提高,如何协调规模和质量的关系?笔者认为,至2020年之前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加强高等学校的体系建设,要努力促进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展,因为它们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载体。 一、逐步显现的重点学校建设模式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由重点建设开始,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分层办学格局。如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所流行的“环形图”理论,即中心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由内到外依次环绕着“985工程”建设大学、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予高校、普通本科高校、普通专科学校;普通高校有意无意地也将自己向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去对应。但是,这种模式未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问题,高校升格冲动屡禁不止。 (一)重点学校建设模式适用面的局限性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缺乏管理高等学校的经验,对有限的资源利用更是十分珍惜,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资源不足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思想(中小学也如此)。如1954-1981年确立及恢复96所高等学校为全国重点高校,1984-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十多所高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八五”期间提出了“211工程”建设项目,以及1998年后开始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 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及学科,具有迅速动员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并使高等教育主动按照国家计划和需要设置的优点,比较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高等教育规模较小而又需要高等教育适当超前发展的情况。这种思想包含着重点建设学校对其他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即在财力和经验都不够的条件下,先集中有限经费发展一批学校,积累一些办学经验,之后其他学校照此模式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及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开始显现不足。因为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异,非重点建设学校无法有效地向其学习;并且由于由此形成的好的办学模式标准单一,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因此,下一步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应由一流的学校转向一流的体系,以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展为衡量标准。 (二)分层办学无力解决的问题 在强大的行政主导资源配置方式的参与下,分层办学无助于以下问题的解决。 首先,不能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拔高问题。分层本身就带有高低的价值判断,随着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成功实施,在具体的功利面前一些条件并不具备的学校纷纷提出了向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迈进的目标。学校追求升格、办学模式单一现象不能很好地得以扭转。 其次,专门学院的办学特色不便保持。建国初我国政府在接管和改造旧的高等学校体系后,通过院系调整等措施建立起了一大批专门学院,以其培养人才的有效针对性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十年来,随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以及一批高等学校向综合性的迈进,专门学院的特色在逐步丧失,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有被削弱的危险。 第三,不利于高校毕业生下基层。2003年OECD专家组经对我国考察后在《经合组织关于中国高教财务与质量保障改革的报告》中提出:“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不愿回到家乡服务于当地;他们还是喜欢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省里就业。关于这一点,根据欧洲高等教育的经验,毕业生一般在距他们上学的城市50公里内寻找第一个工作。”中国高等学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存在着按省分布不均的状况。同年,我国设市城市660个,普通本科院校有644所。但其中,北京市集中了超过8%的学校,四个直辖市共集中了约18%的学校,加上西安、武汉、南京,七个城市共集中了约28%的学校,再加上长春、大连、哈尔滨、广州、成都,十二城市共集中了约38%的学校,绝大多数的学校集中在省会以上城市[1]。高等学校的集中设置以及向更高水平的迈进使毕业生的就业流向集中加剧。 二、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膨胀的隐患 毛入学率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07年已达到23%,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将达到25%。近十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慢的争议一直存在。现在国家正在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关于2020年毛入学率的确认与表述,将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质量及社会各界的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测算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高峰已于2008年达到,在未来将呈现不断的下降趋势,因此在有关毛入学率的测算中大家普遍持以乐观的态度,高等教育扩张的呼声依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