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38(2009)03-0110-06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彻底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格局、目标、性质、管理方式和生存环境,开始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教育时代”。[1](P.54)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合并热潮的到来,对“院系调整”的研究热情也开始高涨。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从全国范围的一般描述评论转向深入的专题研究,大致形成了三种路径:一是就某类学校或学科在“院系调整”中的命运进行描述剖析;二是从地方的角度来述评一个地区的“院系调整”情况;三是剖析“院系调整”发生的原因和反思其历史影响。本文以浙江省为考察对象,在介绍该省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从中央和地方的立场分析该事件带来的不同结果,并反思该事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 调整前浙江高校的格局 浙江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发端于1897年的两所高等预科性质的新式书院:一是杭州知府林启倡设的“求是书院”,二是美国长老会从宁波迁到杭州的“育英书院”。求是书院曾多次改名,民国成立后称“浙江高等学校”,并在1914年后一度停办。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筹设“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利用浙江高等学校的校舍和部分师资办学,次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育英书院于1911年迁到六和塔边的秦望山麓,改名“之江学校”;1920年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后改名“之江大学”;1930年向中国政府注册,定名为“私立之江文理学院”;1948年,教育部同意该校升格为大学。该校是浙江境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私立高校。到1949年浙江境内普通高校共有7所,其中:国立浙江大学有7个学院、24个系、10个研究所,在校生1624人;国立英士大学有4个学院、20个系,在校生835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有4个系,在校生315人;省立浙江医学院有2个系,在校生389人;私立之江大学有3个学院、11个系,在学生1066人;私立浙江体育童子军专科学校有在校生84人;私立重辉商业专科学校杭州分校有在校生101人。[2](P.480) 按民国学制来衡量,这一格局大致就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缩影:从学科覆盖面来看,3所国立大学已将学制所规定的8个学院全部设齐,并开出了其中大部分系科;从办学主体来看,有国立、省立和私立,仅缺市立;从结构层次来看,既有多科综合性大学,又有单科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然而,民国时期的浙江高校发展并不快。从1897到1927的30年间,除了教会办的之江大学,浙江高校都以专科学校为主,层次不高、规模狭小。1927年成立的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直到在竺可桢的领导下经过抗战而崛起,才带动浙江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提升。[3](PP.90-94)即便如此,到1949年,在高校密集的华东地区,浙江的规模仍相对狭小。解放初期华东区六省一市共有85所高校,而浙江(7所)仅占其中的8.2%。从影响力上看,3所大学中除了浙大被视为国内一流大学之外,国立英士大学仅是一个办学历史短且极不稳定的地方性高校;至于私立之江大学,虽然历史悠久,教育质量也高,但是相比于圣约翰、燕京等著名教会大学来说,只能居于二流地位。浙江省立医学院作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西医院校之一,由于抗战期间与英士大学的分分合合导致实力大减。3所专科学校中除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享有盛誉之外,另外两所都是抗战胜利后创办或迁入的,规模狭小,影响力也很弱。 总之,到1949年时浙江高等教育事业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格局完整,但综合实力不强,在全国居于中游。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 由缓而急的“院系调整” 1949年5月3日,省会杭州宣布解放,对教育事业的接管和调整随即展开。刚开始时,这一工作是相对稳妥和局部性的。 (一)稳妥的局部调整(1949年6月-1951年底) 1949年6月,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文简称“市军管会”)文教部派员接管了浙大、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和省立浙江医学院。在对浙大的接管中,军管会代表宣布撤销师范学院,将其中的教育学系并入文学院。这是1949年后浙江高校格局调整的第一个动作。同年8月第一届校务会议又作出停办法学院和史地学系历史组、将该系地理组改为地理学系、史地研究所改为地理研究所的决定。同样在8月,国立英士大学奉金华市军管会之命解散,其工、农两学院和文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学、中国文学等系的393名学生转至浙大,法学院及文理学院史地学系多数学生自行转学,少数转入复旦大学;教职员工除20人转入浙大外,多数被遣散。另外,这个月浙大农学院增设了畜牧兽医学系;到了9月,江苏的南通学院农业经济学系也并入了该学院。[4](P.304、118注1、322、306、486) 1950年1月,暨南大学人类学系并入浙大。同年3月,对俄语人才的急需促使浙江中苏友协俄文专科学校开学;到1952年被并入浙江师范学院之前,该校共招收了3届学生。①同年12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这一年,私立浙江体育童子军专科学校和私立重辉商业专科学校杭州分校分别改名,但到1951年的上半年均因经费拮据和生源困难而停办。[5](P.701) 1951年1月,教育部开始了对全国教会学校的接收工作。同月,浙江文教厅接收了私立之江大学。在这一年中,之江大学的文学院扩大为文理学院,商学院改为财经学院。同年暑期,省文教厅为培养中学师资与浙大联合创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就在浙大的农学院内,设数、理、化、生、史、地6个专修科,到1952年并入浙江师范学院前共培养了200多名师资(参见①)。 至此,经过两年多的接管和初步调整,到1951年底浙江境内的高等院校共有浙大、私立之江大学、浙江省立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俄文专科学校、浙江师范专科学校等6所普通高校,含8个二级学院、45个系、7个专修科,占全国高校总数(211所)的2.8%。[5](P.702)这一阶段的调整基本在浙江高校内部,虽然撤销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停办了法律类的院系,但总体上还是落实了中央教育部提出的“不宜急进,必俟条件酝酿成熟后,始可合并”的稳妥原则,没有对原有结构进行根本性调整。这也符合接管时期“维持现状、逐步改善”的方针。[6](P.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