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专业选择调查之基本分析 樊明成 陈小伟 专业选择是选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回报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作者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调查对象是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高校47000余名2007级大一学生。 从调查结果来看,通过高考志愿的填报这一专业选择的主要途径,当前中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实现程度和满意度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当前中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自己的兴趣、工作机会、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自己的学术能力、考虑分数落点、父母和家人的影响。(2)在选择专业的实现情况方面,学生选择专业的志愿没有得到实现的比例在总体上接近四分之一,在公办重点本科和公办一般本科院校接近30%,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无疑不适应以生为本和强调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3)不论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从不同学校类型来看,当前中国大学生对所读专业达到满意的比例都只占一半左右,在实现了专业选择的学生中,也有45.3%的学生对所读专业的评价达不到满意程度。这种结果显然与学生选择专业的理性特点不相称,它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现行的高等学校专业选择机制的问题。(4)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制约着专业选择的实现情况和满意度。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建议:(1)依据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尤其是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与各类民办院校应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努力将自己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并保持灵活跟进。(2)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3)在高考志愿填报仍然作为专业选择主要途径的时期,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选择专业的指导。 摘自《大学教育科学》(长沙),2009.3.91~96 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几个悖论 孙大廷 由于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仍处于发展时期,同时,我国还未具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指标,因此,我国研究性大学教师评价体系难免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经归纳分析,作者将其总结为四个悖论。(1)大学功能的多样性与评价指标的单一性。在大学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之中,大学的功能由单一走向了多样化。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指标应该包括师德、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但从目前我国大学教师评价的实践来看,在实际操作中科研数量已经被约定俗成地认为是最具决定性的评价指标了。(2)学科、专业的差异性与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大体上说,研究型大学学科组成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与人文社会科学类。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标准往往没有清楚地注意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差异性,对不同专业教师采取同一的评价标准,一般都是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与论文发表数目等。(3)科学研究的艰巨性与科研成果评价的时限性。我国大学在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审核上,评价主体对科研项目做出了总体时间的限制,并会定期检查研究者的科研成果。在教师评定职称时也常常要求任现职以来或近五年的科研成果。为了迎合定期科研成果评价,研究者往往被迫对正在进行中的课题做一个小结,因此,许多理应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的问题只好被搁置,甚至是放弃,而这样的科研成果,其意义与价值则有待商榷了。(4)转型的社会与静态的评价。我国高校教师评估实行静态评估为主、辅以动态评价的原则。虽然静态评价操作便利,且有其一定的评价合理性,如数据稳定、能够保证一定的公平性等,但对于当今这个经济、政治、思想等皆在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来说,它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了。 摘自《江苏高教》(南京),2009.4.65~68 对高校学生文化本真状态的一次实证发现及其解析 张胤 张燕萍 成人世界对高校学生文化的实然状态存在着某些假想和误读,为此,作者特别针对大学生文化范畴中争议最多的四对文化概念及其表现进行实证研究,包括学生文化中的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等。研究发现,学生文化并不像很多成人想象的那样充满了错误,当然也并不完美。学生文化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中碰撞,而这些问题一方面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在中国现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境况下衍生的特定问题。 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时代背景。许多问题归根到底受外部环境制约,而不是纯粹学生文化的问题。把学生文化隔离在社会之外,孤立地提出要求,是不现实的。所以,只有在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下,学生文化才能随着社会总体文化的水平提升而提升。 摘自《教育与现代化》(合肥),2009.2.51~58 民族院校学生对社会稳定认识的分析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王建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化大潮的涌动,我国由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引发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加之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一些地区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对社会稳定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社会稳定问题日益引起学界关注和研究。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评价、预测,既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人、成才,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及其未来走向产生影响。民族院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以及各方面专业人才的教育阵地。 作者以北方民族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北方民族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委属民族院校,截至2007年9月拥有在校大学生万余人,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达到65%,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区,有50个民族成分。调查问卷涉及两个方面:即学生对当前社会稳定形势的判断以及对未来社会稳定的预测,包括四个问题,分别是对社会稳定问题的关注程度、对社会稳定的理解、对当前社会稳定形势的判断及对未来社会稳定的预测。调查发现一些影响民族院校学生对社会稳定形势判断及预测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作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民族院校应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力”;(2)通过各种社会途径,引导学生有序政治参与;(3)针对网络化时代的特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理性认识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自觉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