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半个世纪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就开始不断扩大,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1995年,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净入学率约为37%,如今这一比例增至57%。[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相当于博士生教育。第一阶段又细分为A和B两种类型:A类是理论型的,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图1显示了部分OECD国家A类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与1995年和2000年相比,2006年,在OECD个别国家(特别是新西兰)入学率有所降低,但在绝大多数国家是大幅上升的。 2008年,OECD对成员国的高等教育做了预测,断言其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原因包括两方面:首先,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高中毕业后获得了入读大学的基本资格。2006年,在25-34岁的人群中,OECD成员国中高中完成率超过80%的国家有18个(最高达到97%)。[2]其次,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高等教育成为国家提高经济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两股力量合在一起,推动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攀升。即便在适龄人口有所下降的国家,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例如在1995-2006年间,意大利23-25岁的人口减少了25%,但其A类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3]所以OECD归结说,尽管到2025年,OECD国家中18-24岁的人口数量将下降9%,但“总体看来,除个别国家外,人口变化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极其有限”,[4]“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上升比各年龄组的规模更加重要。”[5]
图1 部分OECD国家A类高等教育入学率 数据来源: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8:OECD Indicators.Paris:OECD.2008.69. 规模扩张是OECD国家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实践变革的重要因素。本文以OECD的经验为基础,从三方面考察规模扩张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第一,对就业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使学生刚毕业就遭受失业的困扰?第二,与规模扩张相伴随的是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怎样满足各类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第三,当各级政府、学生及其家庭为高等教育支付的经费越来越多时,高等教育怎样才能履行其职责? 一、规模扩张与就业 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拥有高等教育证书的劳动力供给急速增加,在一些OECD国家,这一供给扩大了一倍多。[6]供给的激增会不会引发供需失衡,导致高知识人群失业加剧?对此,OECD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从多个维度收集证据。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研究的第一个维度是不同受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就业率,它主要反映各类劳动力的供给状况。2007年,OECD对比了21个成员国1991年和2003年的就业率,发现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高中毕业生,而且两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相当稳定。[7]2008年,OECD分析了所有成员国2006年的就业率,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比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分别高出9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见图2),且在1997-2006年间,这三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基本保持稳定。1997年,初中、高中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57.7%、74.3%和84.2%,2006年分别为58.4%、75.9%和84.4%,变化不超过2个百分点。 研究的第二个维度是不同受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失业率,它主要反映了各类劳动力的需求状况。OECD在2007年和2008年所做的分析表明,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而言,其就业岗位很少受到规模扩张的影响,失业率比高中毕业生低2个百分点,比初中毕业生低6个百分点。[8] 研究的第三个维度是不同受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报酬水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的质量。如果雇主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毕业生的质量下降,就有可能减少其支付的工资。[9]这方面的调查发现:首先,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相对于其他劳动力的收入优势有增无减。在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OECD13个国家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后,有研究者称,在其中10个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增加了1-19%。在西班牙、新西兰和韩国,尽管高校毕业生的相对收入减少,但与其他劳动力相比,优势依然明显。[10]2006年,在OECD国家,高校毕业生相对于高中毕业生的收入优势超过25%。[11]2002年,B类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比高中毕业生高26%,而A类高等教育毕业生相对于高中毕业生的收入优势高达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