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最引人关注的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界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教育部推出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等措施。但教学评估一经推出,就引起无数的争议。结果,教学评估又成为高等教育的聚讼中心。各个高校则忙着应付教学评估、教师评价、人事制度改革等,办学的焦点不断变幻。在各种不休的纷扰之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似乎已经迷失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关注的高等教育质量基本都是指本科教育质量。然而,无论是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还是其未来的根本前途,关键都取决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之所以这么说,不是要否定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而是基于对中国高等教育及其根本使命的基本判断。无论与周边国家的大学还是与欧美大学比较,中国本科教育质量都不能说是最糟糕的,那么多中国本科生升入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院而且表现良好,以及周边国家很多学生到中国来读本科,其实就说明了这一点。 但更本质的是,不管当前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是不是很差或严重下滑,决定中国高等教育命运和前途,影响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不在本科教育,而在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在根本上决定着中国学术能否独立,决定着中国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 一、学术独立与研究生教育 学术独立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大学和学术不受政治意识形态和各种利益的影响,独立于政治和政府,自外于经济和商业,而坚持良知和专业,以批判的精神,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一是指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大学能独立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做出所需要的科技成果和知识,其学术不受国际学术霸权所左右,自主自立,在国际上具有独立的地位。前者学者论述已多,后者鲜有人关注,但却关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就此作一论述。 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学术和大学不是从中国传统的学术和高等教育中衍生的,而是完全从西方借鉴和移植过来的,这就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近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命运。中国的大学和学术其实与国家和民族的近现代史一样,处于殖民和半殖民的地位,而要摆脱这种地位,实现独立自主,却又只有先模仿和学习西方,再使自己的大学和学术达到乃至超过西方最顶尖的大学和学术水平。 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就是一部殖民和独立的历史。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不是中国人创办的,香港英华书院(1843)、宁波女子学塾(1844)等是西方传教士开设的。到1862年才有中国自己的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而且其主要教师和总教习都是外国人。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也不是中国人建的,中国的学院和大学时代是由登州书院(1882)、汇文书院(1886)到圣约翰大学(1890)、东吴大学(1901)等教会大学开启的。到1912年,教会大学有13所(基督教大学12所,天主教大学1所),而中国自己办的大学才5所(公立3所,私立2所)。即使中国自己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传教士的控制,山西、北洋、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都是传教士①。至于东吴、圣约翰、金陵等教会大学都在美国注册,完全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教育权。 教育独立是国家独立的一部分,教育权是国家的重要主权。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日益高涨,教育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20年代中国基本上收回了教育权。 在教育权收回后,中国学者更深切地感到学术独立对民族独立和教育独立的重要性。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教会大学,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却刚刚起步,高层次人才依然要靠国外大学来培养,而且中国大学很多学科因为缺乏教师还发展不起来,中国大学的学术研究也刚刚兴起,还不能发现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当时的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学术必须摆脱对外国的依附而独立自主。梁启超认为:“凡一独立国家,其学问皆有独立之可能与必要。”[1]419罗家伦认为:“要国家在国际间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必须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2] 要改变国家学术殖民地的地位,就应办好中国的大学,实现学术自主。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学问独立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期是模仿裨贩,第二期是学问独立。后进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学问发展都经过这两阶段。中国学问在历史上曾是独立的,近代以来,与世界学问接触,开始新学的模仿裨贩。清华学校学生大规模地留学,在模仿裨贩上实已有相当之成绩,但这是清华的第一期事业。此后,中国应进入学问独立时期,学术独立虽赖全国学界的分工协作,但清华要负一部分重要的使命。此即清华的第二期事业[1]419-420。罗家伦将做清华校长的目的和使命就定为“使其于中华民族在学术上的独立发展,及新中国的建设上,能够有所贡献和帮助”,“我去办理清华,除谋中国的学术独立外,他无目的。”[3]3,5陈寅恪为清华建校20周年题词:“吾国大学之责任,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此今日之公论也”[4]。胡适1922年就“祝北大早早脱离裨贩学术的时代,而早早进入创造学术的时代”[5]105。但在旧中国,外患不止,战乱频仍,社会不稳,教育难兴,要进入学术自主的时代还只能是愿望和理想。 1949年后,中国完全实现了国家独立,政治、经济、文化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初步建立了一个系统的高等教育体系。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层次多样、形式多样、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1981年又正式建立起学位制度,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培养的研究生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众多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