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9)03-0101-05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共性和中国个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与大学生的特殊社会位置以及大学生背后诸多的利益期待和社会期盼有关。然而,众所言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际上存在着真命题和假命题之分。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见,本文言及的大学生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各类接受者,包括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笔者欲从三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真假命题 一般而言,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质量本身确实存在内在关联,因而许多人认为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之策。然而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实际上存在着真假命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真实下降所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一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真实下降,一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所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在总体上的相对不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首先,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引起了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和合格教师的供给远远赶不上大学生总量增长速度,这不利于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我们不妨用具体数据加以说明①(如表1所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生师比很快超过了16/1。尽管新增教师的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职称相对较低,并缺乏在高校任教的必要经验。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在一定时期存在着下降风险;其次,大众化后高考考录比迅速提高,意味着筛选程度显著下降。按照常识,筛选过严,容易遗失英才;而筛选过宽,容易掺杂庸才。资优大学生的比例降低以及在高校间的不均衡分布,造成高等教育体系低端的高校大学生生源质量下降,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精英形象。其三,物质资源的供给相对不足,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从数据上看,高校的生均预算经费出现了前升后降再上升三个阶段:1998-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998年为2 892.65元,1999年为2 962.37元,每年都比上一年略有增长;2000-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逐年下降,2000年为2921.23元,2001年为2613.56元,2002年为2453.47元,2003年为2352.36元,2004年为2298.41元,2005年为2237.57元;2006年开始出现新的增长趋势,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513.33元,比上年的2237.57元增长12.32%②。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学校从内涵式发展到外延式发展所需经费缺口很大,加上高等教育越来越昂贵,高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必然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其四,大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缩短,也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尽管教学计划等实际培养环节在制度意义上并没有缩水,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上存在着缩水现象。以本科生为例,军训以及两课、英语和计算机等环节基本上占据了学生第一学年甚至第二年的主要学习时间。而第四学年的实习到最后一学期的找工作都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大学本科生可以用来学习专业的时间大约为2年左右。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时间投入显著减少,无疑会导致大学生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就业。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虚假下降所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容易让人直接拷问高等教育质量。事实上,高等教育扩张后,精英仍然被吸纳进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所识别和制造的精英不会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丧失,甚至因为筛选放宽而把筛选过严所遗漏的精英也吸纳到高等教育系统中。从这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存在精英失落问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度推进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基础,使很多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质量或者说高等教育水平提高的产物,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是一个与事实真相存在较大偏离的命题。造成这种判断偏离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用片面的精英高等教育质量观来衡量整个高等教育质量,这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观念性原因。第二,对大学生就业难作了简单归因。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先后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难蔓延。当高职高专层次的大学生出现就业难时,人们开始质疑其质量。而各种层次的大学生都出现过就业难问题。但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其说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造成的,还不如说社会对各种层次大学生的吸纳能力相对不足,或者说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种层次大学生与社会吸纳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或者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第三,大学生总量显著增加,使不能充分就业的人数快速增长,量的积累产生了质的变化。实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几乎发生过大学生不充分就业或没有及时就业的现象;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不充分就业者的数量较大,从而容易使大学生就业这样一个困惑个别人的问题转变成为一个公共热门话题,而高等教育质量容易成为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的社会借口。 (三)解决与质量相关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真实下降所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需要通过合理途径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具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努力增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并尽快还清历史欠账。除了加大政府的投入外,扩充国内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有效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可以考虑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努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大新教师培养力度,引进海外与社会人才,延缓老教师退休的时间等方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1](P1-5)。此外,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优质生源流失。其三,努力普及九年乃至十二年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提高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起点。同时,改革高校招考方式,使高考具有选拔性和适应性双重功能,使高考既为不同高校选择合适的学生,也促使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进入合适的高校。其四,形成先毕业后就业的制度,确保大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保证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