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以及在校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与高校有关的突发事件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如有研究分析高校危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探析[1],也有研究探讨学校危机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2],还有的研究讨论高校危机决策的制度困境及创新[3],等等。不少研究除了研究基本理论之外,还从一些独特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如有研究提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需要高校战略、突发事件运营小组、信息沟通、资源保障以及高校组织文化这五种力的共同作用,同时对五种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4]也有研究在分析突发事件预警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工作,发挥信息工作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预警功能的途径和方法。[5] 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已经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理论阐述得较为全面,而且不同的学者也从自己的专业方向出发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理论做出补充研究,尝试建立突发事件管理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启示。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关于高校突发事件较为传统的分类形式一般分为自然形式和人为形式,前者一般是指自然灾害,如地震、强台风、洪涝灾害等;后者是指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如寝室火灾、严重的教学事故等。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高校突发事件都具有人为性,即使一些看似属于自然形式的事故,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往往也是人为的。 高校突发事件的一些较为明显的特点在不少研究中都有提及,例如突发性、紧迫性、两面性、长期性等。笔者认为,除了这些基本特点之外,高校突发事件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复杂性。由于高校竞争加剧、人才频频流动,且高校内部改革的深入,使得高校内部各种关系更为复杂。学生人数的增加,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的年轻化,教学经验的欠缺,教学与学术研究之间的矛盾,教师内部的竞争,这一切都使各种问题、矛盾、纠纷出现的概率大大提高。[6]同时,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学校内部的有学生、教师、职工以及行政机构,社会上则有企业、政府及舆论媒体、学生家长等,在以高校为中心的复杂的利益网中,如果其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则很容易产生十分棘手的突发事件。另外,高校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周期性。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有着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开学、学期进行、考试、放假是每个教学年度最基本的内容,而且每个教学年度中间会存在不少较为固定化的活动,如某些节日晚会、典礼的举行,某些会议的召开,等等。这种特点使得高校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也存在周期性的特点。如每年新生入学阶段总会有不少新生被骗的事件发生;学期末进行考试时则很有可能发生与考试有关的教学事故;再如每年大四本科生毕业时一般都有“发泄”的“传统”,可能会发生扔水瓶、游行等事件,而学校对此一般也是采取消极控制的态度,使得每年的该时段也很容易发生问题。这些都是高校突发事件周期性的表现。 3.不易量化性。一些突发事件大都是一些独立的事件,其发生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另外,从高校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来看,其后果往往也是难以估量的。一些较为严重的突发事件所导致的损失可能只是在发生当时有一个大概的估测,这些估测往往是不够精确的。除此之外,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非物质方面的损失,以及对高校的长远影响也是很难量化的。 4.社会影响较迅速而深远。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高校改革的进行,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一旦发生事故,想要使之对社会屏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而当今网络的迅速发展更是加快了这些突发事件曝光于公众的速度。另外,教育领域出现的事故总是特别受到社会的关注,并且往往会被夸张放大,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而学校对负面事件的掩盖又导致了社会公众对事件真相的种种猜测,从而更不利于对其处理和解决。 5.对事件的主体影响十分严重。就学校来说,一些事件往往不仅使学校失去众多家长的信任,而且因社会舆论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学校失去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使学校的发展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就学生方面来说,问题则更为严重。在很多与学生相关的负面突发事件中,学校的处理结果往往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例如在处理学生自杀未遂的突发事件时,学校往往是对其进行劝退,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再如在处理一些学生犯下错误的事故中,学校对学生的处分会被记录到学生的档案中,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特征及内容 (一)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包含内部、外部及内外部一致性,注重的是整体性,不仅包含因素简单的罗列,还包括因素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具有一定组织性。所以,整个系统A应该包括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内部因素B、外部因素X[,3]、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动态一致性C。
(二)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内部因素 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内部因素可以从众多层面来选取,这里主要从“人”的角度与“环境”角度来选取。人在此系统中应该包括质量(身体)与精神(心理)两种侧重角度,而环境应该更侧重“组织制度”,即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制度、预警制度,除此之外还应有人员的组织形式等。环境因素统一用一个变量进行抽象表示。而人的因素中,“质量”主要应该理解为人与财、物的结合,所以单独用一个变量来进行表示。“精神”在这里应该体现为高校的内在文化,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行为主体的一种处事风格,也是一种“软”因素,这里也应该用一种独立的变量来进行表示。所以整个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功能性不仅指的是各自子因素的功能表现,也是指整个系统的构成、组织结构是否配合得当、比例协调,而且也应该包含着全体教师、教工、管理人员及学生的内心活动、感受和态度,以及由他们构成的基本组织单元之间的关系或协同效果是否都处于良好状态,其整个组织的功能得到的发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