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09)05-0035-07 大学管理既是一项日常工作,更是一项制度建设。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需要我们在“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原则下,制度化地建构大学内外部关系的工作机制。大学外部关系的明晰,有助于大学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也有助于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前提下满足政府预期;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清晰,可使大学的决策和运行有章可循,有助于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因此,界定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明确大学的治理结构,并以规范性的章程保证,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更进一步地说,需要我们针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原有的管理关系基础上完善如下内容:在《高等教育法》和大学章程的框架约束之下,逐步建立起政府与学校间的“契约型”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外部对大学治理的参与,合理发展中间机构体系和构建大学理事会;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创造性地探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实现机制;加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形成以学术为主导的院系管理机制;把大学的办学和管理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建立规范性的大学章程制度。 本文第一、二部分是希望推进的重点工作,第三、四部分是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 一、建立政府与大学间的新型契约关系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有赖于建立一种科学的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即我们已经确立了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目前,尽管我们在推动大学办学自主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手段仍比较直接,管得还比较细,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还有待深化。例如,有学者通过指数评价分析,认为从1995年到2005年学术权力在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下放程度指数仅从0.611变为0.615①,变化很小。这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政府与大学间的契约关系而逐步解决。 1.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②,大学除实施高等教育外,还具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项基本职能。究其社会职能和服务性质,它们终属满足公共利益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因此是社会的公共事业。学校乃至大学,是现代社会中独立存在着的一类社会组织,如同政府、企业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因此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党和政府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而没有自身其他的特殊利益。在国外,特别是国家领导人由选举产生的国家,尽管执政党有其代表阶级的利益,但它需要考虑公共利益重视群众诉求,否则难以上台执政。 以上说明在现代社会,政府和大学都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或者说它们存在的基础是要为公共利益服务,二者在存在形态和地位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平等性,在现代社会最好不以“谁高谁低”而论,彼此的领域性质不同。既然它们都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那么就应该以符合各自规律和运行规则的方式运转,也唯有此才能更好地践行各自的使命要求。当然,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组织,政府和大学也会有自身包括其员工的利益。这种利益要求有时是合理的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肆意放大,更不能公权私用。 公共服务有三个基本的参与者:消费者、生产者、安排者或称提供者。服务提供或安排与服务生产之间的区别明显且十分重要,是政府和大学角色界定的基础。对许多集体物品来说,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安排者或提供者,是一种社会工具,用以决定什么应该通过集体去做,为谁而做,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③而大学是一个生产者,是外在社会性(一种特殊的社会目标需求)与内在学术性(相对独立的自治体)的统一,只有充分尊重其学术性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其社会性。 学术自由是捍卫大学目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对“大学的横加干涉最终会危及其对社会所做出的最具特色的贡献——知识的探索和新的发现”④。洪堡认为:大学应“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⑤,“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来的收效之大和影响之广,远非国家之力所及”⑥。与洪堡同期为柏林大学的创立和最初发展做出贡献、并于1815-1816年担任其校长的施莱尔马赫认为:“国家不应该把大学视为从属于自己的机构,使其活动服从于自身的、而不是科学本身的目标,这样只会使大学受到损害。”⑦当然,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已从象牙之塔步入社会的轴心,国家利益与大学发展已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大学不可能不接受国家的调控,我们需要思考新的管理模式。 2.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关系 大学不是政权机关,不能用政府管理模式管理学校和进行学校内部管理。大学与政府间的平等、伙伴关系,也并不代表大学发展和管理上的无政府或无序,只说明只有当它们真正是自己时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使命。因此要探讨各自的规律,按自己的运作规律管理。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优先发展教育、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强国等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大学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独立发展,政府也不可能放弃自己对大学的支持。因此,有效的管理应是学校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综合体现,满足着政府目标和大学自治的双向要求,这样才能实现学术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能满足这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