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中国正面临难得的创业契机。大力推进创业活动是中国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顺应国际创业教育热潮,构建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21世纪中国高校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本文从分析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入手,指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三大现实矛盾及其本身存在的三大难题,最后提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1998年,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以培养技术与管理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引入MIT创业竞赛模式,成功举办了第一个创业计划大赛,在中国首开高校“创业启蒙运动”。10年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倡导高校创业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等学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2005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中国大学生中设立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项目。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七条明确指出:“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国家工商总局规定,大学生创业一年内免交五种行政费用。 近几年,上海、浙江等省市相继推出了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基金也不断涌现。2005年,上海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面向大学生创业的基金,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约为1亿元,并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九所大学设立了分基金会。两年多来,该基金已支持23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浙江省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并设立了总额为1.1亿元的浙江青年创业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 这些政策与举措推动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创业计划大赛迅速成长为一项大学生展示创新创业成果的全国性赛事。在过去的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参赛高校由1999年的98所增加到2006年的300所,参赛作品从114件增加到695件。高校鼓励创业计划大赛的获胜团队入驻高校科技园,并为其提供种子基金、办公设备和指导等服务。其次,许多高校逐渐开设《创业学》、《创业管理》等入门课程,或者引入国际组织提供的创业项目。有些高校开始探索系统化、跨学科创业项目,如浙江大学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再次,创业研究不断深入,为创业教育开展提供理论指导。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涌现了一批关于创业教育的专著、教材和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或者从管理学角度阐释创业学的基本理论,或者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创业意向,或者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 10年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规模从小到大,课程从少到多,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但是,从总体看,创业教育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业计划大赛的官方色彩过于鲜明,企业参与力度不够;课程建设和开发还处于零星状态,创业方面的教材更是相当缺乏,无法适应高校创业教育的需要;缺乏专门的创业研究学术期刊,而美国至少有44种与创业相关的学术期刊。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 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创业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应探索有效开展和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三大现实矛盾 对高校创业教育而言,深入分析其中的矛盾是破解难题的认识基础。概括起来说,中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三大现实矛盾。 1.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与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矛盾 1998年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对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2003年以后,这些扩招的学生相继进入就业市场,形成了空前的毕业生“供过于求”现象。2001—200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从115万增长到了413万,在短短5年时间里增加了3.6倍;相应地,未就业人数从2001年的23万增加到2005年的93万,增长了4倍。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累计有307万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未就业。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徘徊。(见表1)
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从工作岗位的承担者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但从现状看,中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绝大部分毕业生仍旧选择传统的就业渠道。据统计,200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直接自主创业者仅占全部毕业生的0.26%。[1]“大学生创业调查及创业指数研究报告”通过对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六所高校1274名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MBA等)调查,得出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指标为61.2分,创业准备分值仅为48.2分。而美国的大学生创业的比例约占毕业生人数的20%~30%,创业型就业成为美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中国大学生创业热情与美国大学生形成鲜明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