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科研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进我国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理念、破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难题,努力解决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这一重要问题,谋划和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繁荣发展。 一、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就是揭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过程中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认识世界的前提是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其客观规律,进而自觉地改造世界,促进世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是价值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这就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继承性、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等显著特点,彰显了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社会功能。坚持价值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就是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之所以呈现新气象,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做出新贡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逐渐认识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际的发展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尊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科学性、体现时代性、坚持实践性、富于创造性。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科学性是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把握科学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根植实践,服务人民;必须尊重研究者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认识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特点,满足时代要求,将个人的学术兴趣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命题,使研究成果充分体现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往往是在旧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在冲突中产生新的理论。为此,坚持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社会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攻方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作出理论概括,切实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是科学的本质,衡量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标志,是产出一大批具有原始性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培养出一大批创新人才。为此,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必须弘扬对科学的敬畏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大胆探索,在创新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 二、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理念 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繁荣发展,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灵魂,创新发展理念,以改变不适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发展的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为突破口,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方向,明确新使命,强化新责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社会、扩大开放、统筹兼顾四大理念,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的跨越发展。 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立足创新,提高质量,着力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依赖于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依赖于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质量第一、创新第一的观念尚未牢固树立,重数量轻质量、低水平重复现象有待进一步扭转,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紧迫任务和长期目标。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将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作为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 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形成了基础研究的明显优势,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坚持服务社会的导向是彰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价值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要在巩固基础研究优势地位的基础上,树立问题意识,强化社会责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生活,了解实际,善于从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切实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水平;二要注重学术积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研究水平,以厚实的学术成就和长足的学术进展形成发挥“思想库”的坚实基础;三要善于从实际中抽象理论、发展理论,并善于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推动实践的不断前进,切实体现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