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153(2009)01-0101-05 一、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逻辑 (一)关注境遇性危机事件 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往往注重的是对突然的或重大的生活事件引发的损害学校信誉、形象的境遇性危机的干预,诸如校园暴力、校园安全、自杀等。 (二)关注危机后的干预 当前高校对危机的干预主要是以危机后的干预为主,充当的往往是“灭火队员”的角色。同时危机后干预的处理逻辑通常又是:(1)对消息进行“控制”和封锁。一方面学校以稳定和大局为由,控制对相关消息的传播。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大部分大学生自杀事件,其所在学校都会对消息进行封锁。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控制现场局面和相关当事人,试图尽快在可控的范围内使事件消弭于无形。然而,“控制”的结果常常是,一方面是真相缺位,流言僭越,无法辨识引起校园危机事件的基本原因,最终失去干预的最佳机会,甚至还可能由于引发危机的信号继续存在,而再一次引发相同危机事件;另一方面,不真实的报道,学校老师、同学、管理人员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因不了解真相的随意谈论或不负责任的言谈和行为,都可能造成危机事件当事人的“二次伤害”而继续引发危机。(2)强调功利,重点关注危机后的处理过程和善后工作,关心事件对学校声誉的影响以及经济补偿、财务分担、教育管理、社会安全等问题。 (三)关注学生危机当事人的补救性干预 强调设立心理咨询室和提供个体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守株待兔,将工作局限于一些特殊群体,心理危机干预形式简单化。 (四)强调对单一问题学生的关注 重点强调心理普测,强调对筛选重点对象和特殊群体的防范,并以其人数的多少或有无来权衡心理危机干预的轻重缓急。事实是着重于单一因素(如精神因素、贫困、失恋、学习困难等因素)的预防工作不可能从根本上降低危机。心理测量作为反映一个人心理状况的“一面镜子”,确实有助于早发现、早疏导、早干预。但大量的高校危机事件显示真正出问题的往往并不是那些被筛选的对象,一些学生在老师同学的眼中甚至是阳光孩子。这一结果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假设——几乎所有有自杀等危机行为的人都有精神障碍——提出挑战。2003年北京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的“全国心理解剖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点。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测量误差的结果普遍存在,高校大规模的心理测量只能算是一面模糊的镜子。 (五)强调心理援助者的力量 惯常的危机干预逻辑导致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在实践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些盲点的存在,使当前危机干预方法日显局促,有的还阻碍了高校建立的心理危机干预各项机制的有效发挥,使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缺乏实效性,甚至还导致事态向相反方向演化,形成更大的危机。这在诸多校园危机事件中均得到验证。那么,我们到底忽略了什么?什么应该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二、必须直面的心理危机干预盲点 (一)忽视发展性危机,缺乏关注原生态的智慧 布拉默(Brammer)指出,危机包括三个方面:(1)境遇性危机,(2)存在的危机,(3)正常发展性危机。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要履行不同的成长任务,大学生在正常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因为环境的变化容易遇上困难或阻滞而导致一些异常的反应,如果这些潜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早干预,便会产生压力,慢慢发生心理失衡,并由此带来情绪、认知、行为、人际交往、甚至生理上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遭遇成长中的问题,如对大学生来说,新生入学不适应、目标缺失、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学业适应困难、不能正常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获得奖学金、性问题、人际交往困难等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由于这种危机是慢性的并呈弥漫性的特点,很容易被忽视。而忽视发展性危机带来的问题极易引发各类矛盾,直接导致校园危机。其实高校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是发展性问题,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些大学生主诉的内容多与发展性问题有关。缺乏关注原生态的智慧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忽视发展性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消除这一盲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一定要重视发展性危机、要有关注原生态的智慧,要有平民化的姿态,真正以“以人为本”为宗旨,深入到我们的学生中去,关注发展中学生的生命状况和心理需要,了解学生想要怎样的帮助以及可能出现的阶段性的群体情绪,关注可能引发学生心理失衡的真正原因,从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提高应对新环境的有效性,而不是只讲形式,动辄国外、专业化。 (二)预防性干预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学生主体自助的力量 预防性干预是指在危机可能发生前的心理干预,它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建立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应该包括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干预,也应该包括对心理基本健康的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即应该首先是对全体学生的干预,其次才是重点关注校园内有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如大学一年级的生活几乎对所有新生来说都是一次心理上的危机,由于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会有非常显著的共同特点,而学校每学年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基本是相同的,因此他们在大学阶段会遇到哪些共同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会对他们产生哪些影响等都是可以预测的,都是可以进行预防性干预的。而当前我国高校对危机的预防停留在机制建设上居多,停留在补救性干预居多,并且形式简单化,缺乏对整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和学生自助力量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