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2-0080-06 一、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的理论视角:学术职业的双重性 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的分化建立在效率原则的基础上。正是社会分工的效率原则在人与人之间建构了一个能够永久地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权利和责任体系,从而保证了高度分化各种功能的稳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协作。专业性职业是职业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主要指一些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正如布朗德士所言,“专业性职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他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职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1]12因此,一个成熟的专业性职业具有如下特质: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知识与教育;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社区的支持与认可;自治。[2] 学术职业是典型的专业性职业,特指大学教师所从事的学术性活动。大学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性活动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事该活动的工作者,能够将该活动作为自己经济来源的全日制专门职业。第二,围绕该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专门化的教育内容。进入该领域的人,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学习与训练。第三,成立了围绕该活动的专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第四,专业活动注重同行控制和自律原则,并以专业组织为基础,保障专业人员活动的自主性,排除非专业人员的影响。第五,在社会范围内树立权威和威信。[3] 对于学术职业最经典的论述是1919年马克斯·韦伯对青年学子发表的《以学术为业》的演讲。韦伯认为,在学术已经达到空前专业化的阶段,每一个决定献身于学术并以之为职业的人不应仅仅只注重学术生涯的外部条件,更应该寻求学术的内在意向。这种意向是发自内心地献身于学科、献身于使他因自己所服务的主题而达到高贵与尊严的学科。这种意向实质上是要超越纯粹实用目的,为自己的职业寻找一种超越的精神,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韦伯强调学术职业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神召为使命的天职。韦伯的这一论述影响深远,很多学者都围绕这一思路阐述学术职业。伯顿·克拉克认为,学术职业是一个学术部落和学术领地的集合。尤金·赖斯认为,典型的学术职业有七个基本假设:第一,研究是核心的学术贡献,是学术生活的中心;第二,同行评价和学术自治;第三,有保障地追求知识;第四,知识探索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有效组织的;第五,声誉是通过国内和国外专业协会建立起来的;第六,最显著的职责是探求认知论真理;第七,专业水平高低始终决定着报酬和学术层级流动。1990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在确立学术职业国际比较的大型课题中认为,学术职业有一个理想模式,即一个核心的资格证明与教育背景;专注于学术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工作,而并非仅是专业人士;从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在大学之外承担学术职责。鲍德里奇在《决策与有效领导》中对学术职业进行了现代性的权威论述。如其所言,学术职业所从事的是一种专门化的学术活动,高度专门化的人支配着学术工作。这些专门化的人员具有一个重要特征:要求工作上的自主和不受监督;对学科的忠诚高于对所在组织的忠诚;在组织内部专业人员的价值标准与官僚主义的种种期待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这常常加剧专业人员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专业人员要求同行评价他们的工作,拒绝非同行管理者的评价。同时高等学校的专业人员又被分割为各个专业领域,没有哪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员能够占有支配地位。 概而言之,学术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这一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这一职业群体始终具有知识创新的欲望,要求一种内心的自由;这一职业深深扎根于高深学问和理想主义,虽然具有职业本身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但谋生并非这一职业群体职业发展的首要目的,这一职业群体具有天职的崇高与神圣,内蕴一种荣誉准则,在为学术而学术的追求中彰显学术至上的职业献身精神。也就是说,学术职业是以学术活动作为自己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既把学术作为自身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又把学术作为生命的内在追求和神圣召唤。这就是学术职业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专门化职业,学术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其职业化路经要为职业群体争取地位和资源的职业合法化过程,并通过其专业化活动获得足以维持生计所需的物质报偿,满足一个职业者作为社会成员的正当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学术职业要求研究者生命的投入,要求一种耐得住寂寞、清贫的献身精神。学术职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职业之外,学术活动本身就是其职业价值的体现。 二、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核心:委托-代理问题 大学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机构,接受社会的授权从事学术职业管理。在当代社会,由于制度环境的急剧变革,学术职业管理中存在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内在紧张关系,面临着坚持学术自由与强调社会责任的两难选择。“学术职业在学术的普遍性与功利主义的合理性之间,在好奇心引领的自由探索与绩效竞争之间,在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与企业家精神的追求卓越之间的重重困惑、矛盾和威胁之中,那份孕育千年的高贵与典雅、神圣与无私、自由与恬淡,已在不断喧嚣的世界和日渐浮躁的心境里慢慢交融。”[1]147 市场逻辑与学术逻辑的结合引发了学术职业管理的革命。在当代社会,随着大学与社会的联盟与合作越来越深入,大学越来越以市场的机制为基础,按照市场竞争规则和产业逻辑运行,相应地,效率和责任成为了大学的价值追求,绩效指标和质量控制成为了学术职业管理的手段。列维对这种可评价规则对学术职业管理带来的变化有过深入分析。如其所言,这种管理革命引发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通过战略计划和体制发展增强国家政府的集权化;第二,在评价监督方面出现有力的中介组织;第三,绩效模式的呼声与日俱增,包括质量评价和保证,持续性发展,绩效本位投入、预算和管理,战略规划和预算,全面质量管理。[1]194正是由于绩效评价和社会问责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术职业由过去受人尊敬和仰慕的对象转变为被考评和问责的对象,这种变化对传统的学术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聘任制改革在中国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