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凸显,如何通过评估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激发了人们进行理论探究和实践探讨的热情。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首轮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使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迈入制度化轨道。实践证明,高等教育评估基本上达到了“推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回答社会问责”① 的目标。但毋庸讳言,高等教育评估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克服的弊端,其中,高等教育评估的行政性最为人们所诟病。在实践中,政府“管、评、办”三位一体,其他评估主体参与度低,自上而下的行政性逻辑抑制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利益诉求。实际上,现代大学已非传统意义上“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也非计划经济时代只受政府单向式管理的机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大学组织成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命运共同体”,大学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本文拟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在分析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可行的路径。 一、高等教育质量:大学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契合点 从现代大学产生的源头——中世纪大学的制度特征来看,大学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机构类型而存在的,质量保证是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内部事务”。“一直以来,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机制来确保他们的工作质量。在这套机制中,人的品质和工作的质量直接产生联系:学生要具备必要的资格才能进入高等学府,乃至最终取得学位;教职员工要具备必要的资格才能上岗,乃至获得提升,直至升至教授。”② 也就是说,大学主要是通过保障教师与学生的资质来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在大学内部也形成了一系列保障教育质量的标准和制度。这种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主保障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方有所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大学自治的传统有关,因为教学权利与教学活动属于传统大学自治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传统上属于精英教育的机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不大,外界无需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管理。 “二战”以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以高投入为前提的,高等教育也随之成为一项投资巨大的公益事业,许多国家纷纷通过制订法律来保障对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中地位的彰显,政府寄希望于高等教育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和知识支撑;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使人们更多关心的不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而是能否接受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在受教育者必须为接受高等教育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的情况下,学生及其家长更为关心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否“物有所值”;社会以及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则希望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可以说,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政府、市场、消费者三方合力作用下,大学教育质量的话语权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现象开始改变③,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所有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与西方大学不同,我国现代大学先天缺乏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制度“基因”,尤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又一度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政府对大学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大学招生与就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安排等都在政府指定的范围内行事,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也缺乏质量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逐渐从行政式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大学在获得越来越多办学自主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向自主发展的“前台”,大学自身的质量意识也逐渐得到提升。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实施以及人才市场、高等教育资源市场的发育与逐渐成熟,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这一方面说明了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随着高等教育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同利益相关者倾向于从不同视角表达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心。 当前,大学已经成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④,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发展的质量不仅直接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有赖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参与。从理论上讲,利益相关者是源于西方企业管理或公司治理的概念,主要是指能够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人或团体,或是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开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大学管理问题。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一书中根据与大学之间的重要程度把大学利益相关者分为四个层次,即最重要群体、重要群体、部分拥有者和次要群体。最重要群体是指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重要群体指董事会、校友和捐赠者;部分拥有者包括政府和议会;次要群体指市民、社区、媒体。爱德华·西尔斯则从“顾客”的视角把大学利益相关者看作支付费用的人,主要包括家长、主管机关、雇主或政府等⑤。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对大学发展的重要程度,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大学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从促进大学发展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大学组织内部还是外部,尽管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大学发展的需求与看法不会永远相符,但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希望参与大学质量管理,都希望大学的发展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契合点,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