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9)02-0058-06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有着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证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需要研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证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应当发生什么变化?怎样达成这些变化? 一、对象的变化:个体与体系 在讨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证时,首先要明确讨论的对象范畴是个体质量还是体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应当从体系质量的角度来把握研究生教育质量时就必须从体系的角度来把握,而不能从个体质量的角度来把握,反之也如此。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近30年的制度化发展,体系质量成为质量评价与质量保证的焦点。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为了回避问题,恰恰是为了抓住当前质量问题的症结。如果固执于个体质量,则可能恰恰忽略了当前质量问题的真正症结,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研究生个体对就业岗位的不适应和不胜任的批评,表面上是对研究生个体质量不高的反映,实质上更多的是对研究生教育体系与劳动力需求的不匹配的反映。 好的个体质量相加并不就等于好的体系质量。我们讲个体质量时,通常最为关注的是事前设立的质量标准的达成程度,而且该标准更多地是一种内部质量标准。另一方面,个体质量的立足点是个体自身,寻求个体价值与利益的最大化,而较少考虑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质量的优劣。个体质量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体系质量不高的缺陷,正如体系质量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体质量不高的缺陷一样,但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弥补,而不能互相代替。体系质量与个体质量相对重要性的变化,与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进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当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时,其质量的关注点应当集中在体系质量,必须重点关注伴随规模扩张而来的结构调整所提出的新的质量诉求。当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趋于相对稳定时,个体质量的重要性又会上升。当前我国处于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告一段落,而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的发展阶段,因此,体系质量成为当前质量评价与质量保证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向来过于关注微观层面和培养过程,而较少考虑宏观层面和质量系统集成。个体质量与体系质量的关系可以在多个层次展开:可以是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那就表现为研究生个体的培养质量与该培养单位整体培养质量之间的冲突与统一;可以是在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层面,那就表现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与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质量之间的冲突与统一。当前要特别关注的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培养过程等方面的雷同性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单一化,进而导致研究生教育体系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研究生教育体系质量更加集中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系统适应、满足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体系维度必须更多地回应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此,研究生教育要推进创新基地的建设,通过各种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推动不同类型的知识在研究生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灵活有效地流动与转换。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为此,研究生教育要重新评价和定位其功能,逐步增强就业和创业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色彩;通过更加科学的制度安排使科学研究能力训练与各种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培养社会急需的知识创新型劳动力、就业机会创造者、传统就业岗位与就业模式改造者。总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与质量保证机制应当更多地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政策出发。 二、标准的变化:统一与分化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质量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证标准过于统一化。比如学术型研究生与非学术型研究生之间的质量评价与保证缺乏明晰的区分,非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长期受到质疑,但却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其特质的质量评价体系。这种质量评价与质量保证标准的统一化、无差异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博士层次与硕士层次质量评价与保证似乎只存在着水平差异与严格程度差异,对各自质量特定内涵的重视不够。硕士学位虽然是我国学位层次的独立一级,但在人才培养类型、培养模式、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并未表现出独立性与独特性。随着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博士层次与硕士层次之间的关系必将发生变化;从过去那种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等的同构性转向多样化与差异化,既包括质量评价标准的绝对水平差异,也包括质量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差异。比如硕士研究生质量可能更多地指向综合应用能力,而博士研究生则更多地指向创新能力;既包括质量保证措施的内容多样化,也包括质量保证措施的途径多样化。比如硕士研究生可能通过课程训练或者实际问题解决训练来提升质量,而博士研究生则更多地依仗围绕学位论文进行的科学研究。博士研究生教育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只有在保持各自特殊性的同时,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补性,才有助于提升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