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范畴。“大学只能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实体才能存在。在这样一种制度里面,大学的理念变得具体而实在。”制度是校园文化形成的保障,也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取向研究,是教育本质的研究,也是教育实效和方向的研究。 一、向上向善——制度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取向 道德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道德有时代性,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有多元化的需求,也有时代的需求。我们当然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儒家学说对大学生的道德取向进行约定,但道德行为向上及向善的诉求,却是不变的。向上及向善,在教育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是人们传播知识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最重要的道德取向,也是追求的终极目标。衡量一种制度文化的优越性的标准,一是简约,二是符合人性需求,三是能有效刺激个体向上和向善的欲望。我们在大学校园建设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文化,如果忽略了这样的道德诉求,那肯定会削弱制度的有效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学生道德取向的规范和促成。 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高速发展。大学生是象牙塔里的人,也是社会中的人,他们的道德取向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相对于当代经济多元化、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实际来说,呈现出矛盾、模糊、分散、迷失的特征。在问卷调查中,10%的学生同意“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10%的学生表示“难以判断”。对婚前性行为,24%的学生不赞成,但表示理解。51%的学生不赞成讲人情、拉关系,但理解“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请客、送礼、塞红包”。19%的学生“对大学生情侣在校园公共场所过分亲密表示”持无所谓态度。调查还表明,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习、择业等都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63.9%的学生回答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收入”。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许多学生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毕业后希望能马上找到一份舒适稳定、高收入的工作”。这种务实价值观有其客观合理性的一面,本无可厚非,但隐藏于其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令人担忧。 在儒家看来,人天生具有一种向上生长发展的力量,如果听从良心本心的指挥,按照良心本心的要求去做,内心就会感到巨大的愉悦。新儒学认为,道德是个体行为,道德本心是儒家哲学的法宝。牟宗三认为,情感是表,本心是里;情感是末,本心是本。道德取向是一个人的本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和价值抉择的方向。没有高尚的品学修养和高雅的道德境界,个体要达到一定的高度,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求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新儒学思想纳入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体系,是要在古老、本土、纯正的国学思想中找到当代人的思想链接,积淀成儒雅的新文化和当代青年的向上及向善精神。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从修身到齐家再到平天下,这是道德从本心出发,不断追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诸葛亮认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庄子则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新儒学重视心灵的回归,强调知识分子心要静,要不断向内。冯友兰认为,人要学会入世,也要学会出世。新儒学强调仁性的基础是良心本心,良心本心是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伦理心境。伦理心境在形成的过程中,将社会好善恶恶的要求也纳入其中。因此,人们一旦见到了好的,如道德法则,自然从内心悦之;一旦见到了恶的,如违反道德法则的言行,自然从内心恶之。如果通过努力及制度的促进,当代大学生能够听从良心本心的命令达成善行,自然感到快乐愉悦,那么大学教育一定是成功的。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更纷繁的社会。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幸福归宿感和幸福指数。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注重向上及向善的道德取向,是希望通过一些原则、标准和活动,让大学生明白,大学是一个人精神的福祉所在,是值得为之全身心投入的乐园。一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要经常静下心来自省、自律,要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所在。拥有了健康的向上及向善的精神追求,人会变得更充实、更快乐,道德取向天生就与情感交织在一起。 二、立言立行——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修养取向 当下社会环境,诱惑特别多,观念复杂,社会各种思潮对教师、家长、学生影响很大。市场经济、快餐文化、网络传媒等诱发的各种价值观和道德观,正在冲击着人的欲望和道德价值的底线。牟宗三认为,人性有三个层次:欲性、智性、仁性。我们倡导并努力建立一种现代的优良的教育文化,就是要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培育人文精神和民主精神。要让大学生成为具有充分独立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高文明的群体,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立言立行上努力成为“高山景行”之人。 道德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以儒学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立言立行,可以寓制度于心之内。先秦时期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法家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从令者,就用刑罚加以惩处,这样,百姓就不敢作乱了。儒家则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约束民众的行为。孔子评价这两种治国之道时,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百姓不去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并没有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由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从制度到实践,促成道德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