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等教育市场化成为热门话题。对高等教育市场化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应该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背景、含义、目标、途径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等方面,勾勒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 高等教育市场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不能归结为个别人的主观喜好,事实上,这一趋势背后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1.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陆续进入大众化时代。大众化时代的受教育者不再来自同一阶层,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希望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东西也很不相同;由于受教育人数增加,高等教育成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这要求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而且,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以更加关注受教育者需要的姿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向其资助者(经常是政府)证明自己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向社会证明其毕业生是高素质的,向其潜在的学生证明其提供的教育将为他们带来经济和精神方面的收益。这是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重要力量。 2.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勃兴 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勃兴,将高等教育与国家竞争力捆绑在一起,高等教育被要求为增进国家的竞争力服务。知识越成为生产力,人们越期望高等教育证明其具有生产性。高等教育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是怎样服务于市场的,必须为提高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承担责任。高等教育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必须进行改革,这不仅符合政府的要求,也符合企业的要求。世界银行多年来一直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动全球性的改革议程,这一“改革议程”的重要特性是“私有化、取消管制和市场化”。[1] 3.公共教育财政危机 高等教育是一项非常昂贵的事业,高等教育规模较小时,政府尚可承担高等教育的大部分费用。然而,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政府公共财政支付能力的增长有限,无法承担高等教育的庞大开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在支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政府也不再竭尽全力,高等教育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相对减少。高校不得不寻求多种途径筹集经费,不得不主动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和知识服务、提供企业需要的课程、将学校的设施提供给企业有偿使用等途径,从企业获得更多的支持,甚至兴办校企和多元化投资,直接从市场受益。 4.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新自由主义首先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英国伦敦学派的哈耶克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在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纳德·里根时代,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官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理论可简明概括为“三化”,即“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2]新自由主义的原则被推广至社会公共生活的所有领域。在公共服务领域,同样可以市场的方式有效配置资源,而且通过市场——而不是政府——配置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不仅更有效率,而且更利于保护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享受者的自由。高等教育被置于新自由主义的管制之下,它为高等教育提出的原则是“根据市场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3] 二、含义 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含义,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经济学家倾向于主张将高等教育彻底市场化。比如,“所谓大学的市场化,是指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大学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4];“大学市场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大学将更加关注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配置和使用高等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以市场筹措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经费来源新格局。”[5]事实上,正是将高等教育彻底市场化的倾向,引起了更多人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忧虑。教育学家担心,大学市场化“必然导致大学目标的功利化”和“高等教育过程的非人文化”,从而摧毁大学所谓的“象牙塔精神”和“亘古不变的精神”。[6] 看来,有必要阐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含义和范围。所谓“阐明”,并非描绘实然的状态,而是适当地规范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含义和适当划定其范围。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人们的安排,“本质先于存在”。一些原则需要预先设定:(1)适当发挥市场机制的功用,这是我们安排此事项的目的;(2)尊重高等教育的逻辑,这是举办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原则;(3)考虑政治上的可接受程度。 “市场化”对高等教育而言,其“形容”和“比喻”意义多于实践意义,“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种不准确但却方便和简洁的表达方式。高等教育机构不可能成为像企业一样的市场主体,主流高等教育机构的收费不像在真正的市场中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说‘像市场的’行为和存在准市场的结构可能更好。因为,即使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市场——例如,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院校市场——这些只是近似实际的市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