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这里既有老问题,也有新因素。老问题就是广大学生普遍不满,并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毛泽东严厉批评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新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科技的进步;学生人数的急剧扩大。科技进步一方面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教师以极大的运用自由,也产生了如何恰当运用的问题,并提高了学生对教学与学习方法的要求;另一方面,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新成果将使感知、记忆、理解、创新等人的认识、思维活动以更为科学的依据,从而推动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科技进步还使每个学科的内容大为扩展,分支繁多,使教师在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主次上增加了不少难度。而学生人数的扩大,则导致大量原先不愿学习、也不会学习的学生“随大流”进来使得班级规模过度扩大,导致教师不认识学生,极大地增加了教学,特别是“因材施教”的困难。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既是老问题,又遇新挑战,既很必要,却又很困难,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场攻坚战。 一、教学方法改革,重在“激发” 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有哪些内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习题、实验、实习等。调查估计,高等学校中大约有一半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满意。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单调,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问学生接受如何,如同“填鸭”。这就是所谓“注入式”教学。学生对上这种课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好学生被动地记笔记,不动脑筋;差一点的上课打瞌睡、看闲书、写短信、玩游戏,更胆大的干脆逃课。且不说这里还有教师上课内容过于艰深,学生根本听不懂;条理不清、没有重点、平铺直叙、语言难懂等问题。其次,是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教、学生学,相互很少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姓名,除了通过考试,也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谈不上因材施教。 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既能针对全班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这是很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入式”,实施“启发式”,同时要实行师生互动,课内外结合。 在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上,优秀教师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具体方法。例如:问题导入法:教师提出问题和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重点讲解法:教师只详细讲解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从各方面阐述其内容与意义,解释其演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推演和理解其他次要问题。发现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些情景、现象和问题,然后逐一追索,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感觉是自己发现了真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研究式教学: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参与讨论、研究,共同得到科学结果。……此外还有称为“导学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不同教师有不同称呼和说法,但方式大同小异。按提出问题方式不同,还有“案例式”、“情景式”等区别。这些方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法的演化。总起来,都可看成是“启发式”,其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如何适当运用这些方式,决定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课堂的规模和教师的讲授艺术,是非常灵活、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一般说来,人数少的课堂容易实行学生参与式的教学,但是,即使对几百人的教室,有经验的教师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上下呼应,使课堂生动活泼。 黑板书写与推演,一定的图片教具及演示实验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些环节是否运用得当对教学效果关系很大。目前普遍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三维和多维图形,形象地展示情景都有很大好处。但像PPT这样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不当,缺乏逻辑推演过程的展示,反而会妨碍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板书推演,也是思维过程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有些教师把讲义搬上PPT,课堂上展示PPT,逐片朗读PPT,课后将PPT上网给学生自学,学生课堂上连笔记也不需记,也不会记。这就会误人子弟。更有教师一个PPT教案多年不变,反复使用,是不负责任的。现在许多学校以教师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作为教学是否实现“现代化”的标志,硬性规定上课必须使用PPT;听说PPT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特别是对像数学课那样特别强调逻辑推演的课程),有的学校又规定数学课不准使用PPT。这都是形而上学,很不恰当的。上课使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应该完全授权给教师,教师从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出发,有权、也有能力决定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