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人的灵魂的自我形象,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精神动力,是人精神生活的基石,是人对自我超越性的一种执著的探究,也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保持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发展力的支柱。信仰的失落与生成导源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变迁。研究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必须放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背景中,放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长河中。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信仰问题的折射,是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的缩影,是转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晴雨表。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如何看待和分析当今中国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信仰教育的本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 一、中国人的信仰变迁之文化传统 在目前的中国,信仰问题仍是一个十分敏感和特别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在当今世界近60亿人口中约有五分之四信奉宗教,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很难说清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的国度。虽说历史上也有本土宗教——道教和自汉代末年进入中国后来逐渐被中国化了的佛教,加之现在中国境内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种宗教和平共处,但中国基本上仍可以说是一个无神论国度。由于中国的主流思想亦即主流信仰是儒学,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奉行无神论,这一传统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南亚有着广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社会思想基础。①佛教信奉的是人而不是神,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道教崇拜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两千多年来,在中国老百姓当中还有一种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是“各路神仙都拜”,这与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特征有关。中国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包容性,各种宗教在一起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儒家不在人间世界之外建立精神世界,它注重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伦理准则,具有道德上的超越性,讲求人的道德人格的内在超越。普通大众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难以理会内在超越之类的东西,容易为神秘主义的东西所吸引,他们往往把儒佛道当神来拜,与士大夫理解的内在超越不同,属于外在超越,讲求功利性,但与西方的宗教相比,属于缺乏纯精神性的、超验的、彼岸的信仰。 从清末开始,中国人抛弃了自己的传统(主要是儒学思想,当然作为一种“心理积淀”和“文化血脉”它仍然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由西方进入的自由民主、科学理性成为我们的新传统,后来又信奉三民主义,新中国诞生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信仰。在文化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严重曲解,导致思想混乱、信仰迷失,不仅使传统的道德体系被碾得粉碎,做人的信仰被丢弃,共产主义信仰也被糟蹋殆尽,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主要被吸引到物质利益和生产力的发展上,人们往往重视现代化的外壳,而忽视现代化的内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宗教复苏、“信仰回归”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信仰宗教的人多了起来,同时伴有年轻化的趋势。据2005年《瞭望东方周刊》刊载“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一文中说:“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中国人信仰宗教的大约占全体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说明信仰宗教的人数相对全体国民而言较少,其中信仰佛教的最多,约占全部个案数52.7%;其次是“祖先保佑”。信奉“民间俗神”和信仰“祖先保佑”的人数加起来高达26.6%,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调查表明,大量的烦恼、浮躁、紧张等社会心理,常常成为通向宗教的心理原因。现代性给人们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同时给人们带来了焦虑和不安,日益强烈的现代性的“无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的威胁,使得信仰的精神追求蜕变为一种对生存需要的“期待”,有的表现为“消除灾祸”、“保佑顺利”,有的表现为填补精神空虚和孤独感。 宗教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回归传统的心态相一致。这种回归,表现在宗教领域,便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道两教的发展势头日益高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国传统佛教、道教的发展和民间信仰的重新登台,这几方面加起来信教总数大约2亿多人。中国人的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如城隍庙里的烧香磕头是为“接财神”,当然这里也有一种道德价值资源,抑恶扬善是目前大多数中国的信仰者所持的基本倾向。与对传统宗教的复苏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仍处在被人淡漠疏远甚至遗忘的境地,这是因为苏东演变以及与解放之初直到文化大革命,在极左路线影响下,一些人不顾现实、违背常识,致使共产主义实践走向形式主义、教条化所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有关,导致连续几代人对政治理论的“淡漠”和“逆反心理”,造成对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怀疑。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