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5;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08)G5-002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1]国际化就是以经济国际化为主,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超越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和地理分割,趋于形成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体的一种全球整合现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促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影响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快速全面展开,引发了深层次的高等教育价值论、文化观等的重大变革,它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和冲突将涉及到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加强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特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在世界背景之中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培养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第一,教育观念的国际化,即从全球视角来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第二,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即在高等教育发展内容上注重各国经验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第三,教育合作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合作研究、学术会议等,在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水平上追求现代性和先进性。 2.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具有教育、塑造、导向、凝聚、调适、激励和控制等功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对各国的高等教育引发巨大的变革,还对高校校园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第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本土文化的边缘化倾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往往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观念、科学范式和思维方法,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在教育过程中用这些知识和观念来培养本国的新一代社会成员。在这一过程中,本土文化传统被置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之下,从而逐步被扭曲、削弱和淡化了。 第二,传统封闭的校园文化格局被打破。网络和信息技术使校园文化被全球文化、社会文化、大众文化所包围,现有封闭性文化向开放型文化变迁。在高校中各种文化流行,在科学理性、和谐自由、创新发展观念等逐步深入人心的同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滋长,信仰危机、价值危机等也产生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第三,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工具理性更加张扬,传统价值观念断裂、人文精神缺失。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走俏,精英文化受冷落;市场化观念受欢迎,理想信念、人的全面发展遭排挤。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原则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平等、双向的融合过程,是包含各国特色和差异的辩证统一。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是以中华民族国家利益为基点,以中国国情为结合点的西为中用的过程,而不是全盘西化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为祖国培养高素质、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1.树立“文化自觉,和而不同”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须更好地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与主流,它所解决的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民族化,首先应该是现代化的,民族化只有不断开放,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国际化只有与民族化结合,才能合法生存并内化于现代化之中,从而在根本上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文化的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又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2]“和而不同”是指实现不同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并存及“天下大同”的局面。面对当今世界的强权文化、强势文化,高校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母体,使校园文化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发展,努力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现代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2.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国际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达成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国际化是共性,民族化是个性。只有建立在现代化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民族化的特色。 一是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相结合原则。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的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策源地,是催生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前提,我们还要鼓励、引导文化表征的多样性,构建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