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的公共责任及其实现机制 杜瑛 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新机制既能保证政府实现对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的目标,又能使大学在满足自身发展逻辑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公共责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具有公共性,这决定了从输入来看,公共财政必须支持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财政来源应获得公共财政的资助,但学校层次不同,应依产出公共产品的多少,决定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的大小;从高等教育的运行过程来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应是多主体参与的公共治理,高等教育的决策应是公众参与的;高等教育的运行结果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应向公众披露,接受公众的监督。高等教育的私益性也决定了高等学校的运行引入市场机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涉及私人产品的活动,可以通过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大学实现公共责任所需的保障机制包括:其一,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大学涉及公共性的活动,其财政来源应主要是公共财政。其二,政府对大学管理活动的干预应是有限干预的公共政策,对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大学活动,政府的公共政策在于维持公平交易。其三,给予大学自主权,尊重大学自身的主体需要,尊重大学的精神和价值,保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为大学自主实现公共责任提供制度保障。其四,政府干预大学事务必须是出于公共利益,重大的公共政策决策要采取公共选择的方式,保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政府可以也应该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确保大学公共责任的实现,包括:首先,大学要增强组织机构的自律性,主动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与政府合作实现公共责任。其次,建立绩效问责机制,政府对高等学校实行高度自治与高度问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约束高等学校实现公共责任。最后,建立公众问责机制,使高等学校在社会多元监控机制的作用下,保证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摘自《当代教育科学》(济南),2008.23.52~54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演变及展望 钟云华 胡惠伟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分别经历了“基数加发展”、“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和“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三个阶段。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1)拨款模式演变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 主要是迎合了政府各类政策变动改革的需要,而不是市场经济下微观主体的真正需求,不利于政府转变职能。(2)拨款模式不管如何演变,其实质都是投入协商拨款,容易出现人为因素干扰和暗箱操作。(3)各种拨款模式均没有体现市场的作用,拨款成为政府的单方行为。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的成功经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中介机构。经费不直接拨给学校,而由中介机构进行相对独立的运作,将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从而增加拨款的透明度,克服高校的成本最大化行为,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向“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模式转变。将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分为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两大部分。教学拨款以公平为主,主要按照生均成本和学生数进行拨付;科研平台建设拨款按学科通过竞争性评估拨付,并辅之以体现国家利益导向的特色及创新拨款。(3)建立健全高校质量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与高校拨款直接挂钩。 摘自《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2009.1.68~70 企业大学的发展与思考 任之光 张彦通 企业大学又称作公司大学,是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混合式培训模式设立的现实的或虚拟化的企业学习基地,它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入和企业学习习惯的培育,形成企业知识管理、人才加工、市场竞争的智力平台,最终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力武器。从国内外企业大学发展的历程和趋势看,企业大学发展受到几方面因素的推动:(1)企业面对的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不断更新的技术和国际化发展要求企业具备有知识、有技能和灵活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大学为人力资本的提升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2)教育培训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3)企业大学有助于维持企业基业长青。企业大学按照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按照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可分为在岗培训和学历教育等类型,按照发展的阶段可分为基于操作、策略、战略三个层面。中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一些处于行业优势地位的企业建立企业大学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其次,企业要与传统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办企业大学。第三,国家和社会要承认企业大学的地位,支持企业大学的发展,从政策和税收支持、教育部门、企业自身等多方面努力共同促进企业大学的发展。 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2009.1.37~41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姜国钧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面授、相授、自学、答疑、切磋、分斋、别舍、会讲、复讲、问难等。①面授。面授是当面个别授课。大学层次的面授不同于私塾,古代的私学大师深居简出,能得到大师面授的机会是一种荣耀。②相授。即所谓“弟子以次相授”,得到老师亲口传授的学生再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这种方式既保障了众多的学生都能得到名儒硕德的教诲,又使高足弟子的才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故而为汉以后的私学和官学所采用。③自学。大学阶段的学习,教师面授课程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学生在大学里主要是自学。书院基本上是一个自学的地方,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以及学生的材质指导学生自学。④答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答,答疑是最能反映古代大学教学特色的教学形式。如果没有答疑,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自学。⑤切磋。即群居相切磋。学生在一起共同探讨诗义,各自发表不同的看法,相互砥砺志向。教师不参与其中的讨论,学生更能自由地表达意见,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比师长的教导更能深入人心。⑥分斋。北宋时,胡瑗主持湖州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施行分科教学。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算历”等科,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⑦别舍。即分级教学,王安石主持熙宁兴学时,立三舍法。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和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岁时考试艺能,依次升舍。⑧会讲。会讲是面向全体学生讲课,不是自己的弟子也可以前往听课,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教学形式。太学里的会讲有制讲和常讲。会讲也是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不仅有本院教师主讲,也常聘请社会名流和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主讲。⑨复讲。复讲是由学生重复讲解老师讲过的内容。⑩问难。即儒、释、道三家于太学讲坛上相互问难。这是唐代太学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唐以后不再作制度化的规定,但学者相问难的事仍常见于典籍。问难是一种探讨学术问题的方法,以提问的方式指出对方思想观点中存在的问题,以求获得正解,用于平常的学术探讨中,也用于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