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08)05-0047-04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在英文中被译作general curriculum,又被译作“普通课程”、“一般课程”等。其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来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教育作为美国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以期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 (一)改变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它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门型人才。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就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这一点在其每一门课程的具体目标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比如,开设《现代文明》的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一些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和论争,提醒他们注意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思想,使他们熟悉对于可选择的文化、机构和实施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典型人物;《文学人文科学——西方文学和哲学名著》的目标是:思考它对做人的意义的几个设想,以及思考这样的设想在批判思维发展中的地位;《音乐人文科学——西方音乐名曲》的目标是:试图使学生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音乐会上听音乐时都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修辞与逻辑》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运用相同的批判分析工具怎样去影响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科学》的目标是:特别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当科学家做实验验证假设时,他们做什么,怎样推理,向自然问哪些种类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步骤来评价实验的结果,以及对于自然界的运作科学家积累了什么知识。 (二)提高通识课程设置的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是本科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培养质量,美国大学通常都注意保证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比如,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是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要求本科生修满32门课程方可毕业。这里的课程是指half course,即半学年(一学期)的课程(每门课程均为4学时,即每周上课时间为4个学时)。在毕业所需的32门课程中,其中16门课程为专业课程,7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剩下9门课程为任意选修课程。从整个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是相当高的。核心课程部分和任意选修课程部分都属于通识教育课程范畴,而一年级的两门共同必修课(写作和外国语言)在美国并不被当作通识教育课程,但是按照我国大部分学者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这两门课因为能起到工具的作用,也可以算做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哈佛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占到了53%(包括核心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以及两门共同必修课程),专业课程比例不到一半。[1] (三)构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美国各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最普通的形式是核心课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的通识教育理念,组织一组或多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以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如加州州立大学各分校的核心课程一般包括基本技能、科学与数学基础、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历史与文化等课程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包括7大类共11个领域,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A”、“历史研究B”、“文学和艺术A”、“文学和艺术B”、“文学和艺术C”、“道德辨析”、“量化推理”、“自然科学A”、“自然科学B”和“社会分析”,每个哈佛的本科生必须在离自己主修专业最远的8个领域里各选修一门课程;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当代文明”、“文学人文”、“美术人文”、“音乐人文”、“主要文化”、“外语课程”、“大学写作”、“自然科学的前沿”、“自然科学”、“体育课程”共10门课程。 (四)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 通识教育课程有别于专业教育课程,由于其跨学科性、综合性、领域性的特点,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专门的管理,更好地协调、利用学校各个院系所的资源。为了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哈佛大学专门设立了独立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实体。目前的管理机构由一个常务委员会和8个下属委员会组成,每一个下属委员会负责一个课程领域的管理和建设。师资由委员会向资深教授发出邀请,当然教师本人也可以向委员会申请,获得批准后便可以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师。不论是被邀请还是自己提出申请的教师都必须向委员会呈交自己的授课方案,以展示自己希望开设的课程有必要被列为通识教育课程,只有获得批准后方可任教。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任务往往都是由相当优秀的教师承担,由于存在一个独立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更是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随着广泛的宣传和时间的推移,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的显现,通识教育课程逐步深入人心,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逐渐成为了一项具有荣誉性质的工作。 此外,哈佛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课程选择的咨询机构。这个咨询机构是由许多资深的教授组成,旨在帮助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合理地选择四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咨询委员会帮助学生更加熟悉选课规则,并提供某些指导意见。由于哈佛大学本科阶段采用导师制,本科生的导师们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课程。 (五)重视对通识教育课程资源评价 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计划(设置)、内容、组织和实施以及效果的评价。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有效促进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和机构开展了对通识教育成果的评价。1998年犹它州对本州9所公立学院或大学的3148名大三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测评,以了解现状,提出改进措施。最近的评价趋势包括档案袋评价(有时候贯穿于整个课程中,由几个上课教师共同实施)基于表现的评价(根据学生在研讨班的参与程度或者口语表达技巧)以及其他一些学生和班级自我评价的形式。[2]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生课程评价表主要由23个量化评价指标、3个背景特征问题和4个叙述性问题三部分组成。[3]每个学期,密歇根大学都通过学生打分的方式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评估,评估的指标体系有三部分:一部分是由学院统一设计的,一部分是系一级的指标,还有一部分是由教师自己设计的指标体系。课程评估的结果直接反馈给教师。目前,密歇根大学也开发了网上评估系统,学生可以在网上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网上接受评估的教师的评估结果全校范围都可以看到。评估结果对于教师的晋升非常重要,一般在教师晋升前,必须有同行专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于具有终身教职资格的教师,如果研究成果较差,同时教学质量也被评估为较差,则不会被晋升。而对于没有终身教职资格的讲师,评估结果较差的话,将会被解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