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已有很多研究成果。[1][2]为了揭示2008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我们于2008年5-6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状况展开了抽样调查。回收问卷1844份,其中有效问卷1749份,有效回收率为94.8%。从高校类型来看,包括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农业类、政法类和民族类,共12所高校;从学科类别来看,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门类;学生来源地包括我国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农村、城镇和城市分别占27.2%、36.8%、31.0%,男生占52.6%,女生占45.8%。 在被调研的1749大学毕业生中,对于毕业后的打算,678人选择“就业”、占38.8%,680人选择“深造”、占38.9%,227人选择了“出国”、占13%,127人选择“自主创业”、占7.3%,其他包括飞行员、从军、不知道,占2.1%。准备就业或积极寻找工作的共864人,下面,我们从就业意愿、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三个方面加以考查。 一、问卷分析 1.就业意愿 就业意愿描述的是大学生寻找工作之前的设想,这种设想与现实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其能否实现就业。 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大学生最看重什么?如图1所示,选择“晋升机会”的比重最大,占28.7%;其次是“工作兴趣”,占22.2%;再次是薪酬,占20.3%; “专业对口”、“稳定性”、“就业环境”、“户口”、 “类型规模”分别占6%、5.7%、5.2%、3.2%、3.1%,而家庭、恋人关系影响很小,还有人选择了其他,包括自身对工作的适应性、社会价值等。可见,晋升机会、工作兴趣、薪酬福利成为择业的三大重要影响因素。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与薪酬福利相关的几个具体就业意愿。
图1:选择单位时最看重的因素
图2:最希望的就业地区 (1)地区选择意愿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进入不同地区意味着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不同。“你最希望的就业地区是什么?”如图2,最希望在北京就业的为545人、占样本数的63.1%,最希望在上海和广东就业的分别占7.8%和7.1%,其他沿海地区占9.5%,愿意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只有2.1%和3.9%,其他包括香港、国外等,占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工资水平高、工作和生活环境好的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尤其是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 (2)城乡选择意愿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之间的差异很大。在864人中,229人愿意去农村工作,占26.5%;566人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占65.5%;空缺69人,占8%。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的原因,认为“收入低”的占11.8%,认为“环境不好”和“发展机会少”的分别占26.4%和35.1%,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原因占12.2%,空缺占14.1%。可见,收入、发展机会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是否去农村工作的最重要因素。 (3)行业选择意愿 大学生最希望的就业行业如图3所示。选择“金融保险业”的最多,占21.1%;其次是“教育文化和传媒业”,占15.9%;再次是“党政机关和社团”,占14.8%;然后是“贸易和餐饮业”、 “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分别占8.4%、8.1%、4.9%,其他行业的选择比例不高。大学生集中的就业行业多是工资高、福利好的行业。
图3:最希望的就业行业 (4)单位性质选择意愿 如图4,对于最希望的就业单位性质,国有企业成为首选,占30.2%;其次是外资企业,占28%;再次是政府机关,占20.9%;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自己创业的比例很小,分别占6.6%、4.7%和4.2%。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3] 以及以高工资为特征的外资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点。
图4:最希望的就业单位性质 (5)期望月薪 关于期望月薪,选择3000-3999元的占31%,2000-2999元的占23.7%,5000元以上的占22.2%,4000-4999元的占13.5%,2000元以下的仅占1.9%。根据算术平均数公式“平均数=∑组中值×频率”可得,平均期望月薪为3525元。 2.就业行为 就业行为体现了大学生寻找工作的行动及其努力程度,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反映。 (1)投递简历。投递简历为10份以下的占36.9%、比重最大,20-50份的占17.5%,10-19份的占15%,投出50份以上的占12.8%,记不清的占13.3%,空缺占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