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和价值观有密切联系。所谓价值,一般理解为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求的满足,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效用。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上也是人对高等教育变化的一种价值呈现,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判断高等教育发展与否是由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决定的,如果我们持数量主义的价值标准,那么不断地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普及高等教育就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反之,如果我们持质量主义的价值标准,那么提高入学的门槛,实施精英教育则势在必行。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首先是一个价值问题,只有厘清发展价值问题才能进一步讨论如何发展问题。 高等教育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外界关于正在或即将形成的系统内部模式的任何现成信息输入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物能流,自发地形成某种时间模式、空间模式或时空模式。”[1]系统学大师哈肯对此曾举例说,当一群工人中每个人都只是在工头发出的命令下按确定的方式工作时,那只是一般的组织;而当没有外部命令时,工人们以某种默契相互协同工作、各尽其职时,便是自组织了。[2]高等教育作为自组织系统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目前,高等教育面对的最大外部环境就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概念是法国著名学者让·波得里亚(Jean Bandrillard)在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的,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社会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们将消费作为生活的中心,再也不是将生产作为生活的中心,人们只有通过消费才有可能进入整个社会,被社会认可和接纳,从而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消费社会的特征在于强调符号的交换价值和象征意义,不寻求实质性的意义。由于没有实质性的支持,符号的象征意义很快衰退,因此消费社会无法形成意义的积累,而是强调对新的符号的创新以取代旧的符号,符号本身无深度无中心,可以大量地简单复制。由此造成消费社会的标准化、同质化特征。寻求质的飞跃成为一种奢望,量的增长成为唯一现实又合法的目标。而且随着现代化的深入,消费社会的各种特征作为信息不断输入到高等教育系统中来,极大地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制约与支配,人们普遍地认为“更多的高等教育”就是“更好的高等教育”。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开始调整自身的运行规则和运行方式,这是自组织在接受环境信息之后必然产生的结果。为了应对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大学的整个过程便朝着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变。不同学校的教学计划相似,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校的课程计划雷同。而教师和学生则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违背教学计划被认为是一种“教学事故”。大学的教学活动本来是一种创造性、灵活性极强的活动,但僵化的计划剥夺了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导致大学课堂处于一种沉闷的状态。但是教学计划使得大学有序,保证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计划规定的教育,从而在程序上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在教学内容上,统一的高等教育教材,使学生受到标准化的教育,从内容上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同质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保证了学生可以受到更多的教育,同时也可以教育更多的学生。这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看来是一种进步。 高等教育发展建立在社会消费需求基础之上,消费主义的高等教育本质是对社会期待的迎合。由于高等教育在身份区分和角色定位中的作用,使得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激增。而消费主义的特征就是迎合社会需求,因此,在短时间内高等教育通过标准化模式大量复制,由此造成高等教育机构膨胀,规模扩大。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膨胀,而相应的高等教育资源没有跟上规模的增长,由此造成高等教育质量的显著下滑,迫使高等教育面临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匮乏的双重困境。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高等教育增长之后所生产的“产品”对外部社会而言存在着明显的过剩,所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一种过剩的表现,但从消费主义价值观看来这毕竟也是一种发展。因为数量的增长在客观上扩大了受教育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会平等,更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和个人原先的期待,所以这种发展是有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增长本身并不等于发展,并非只有增长才是发展,结构优化也是一种发展。因此,消费主义的高等教育发展价值观是片面的,因为“更多的教育”不等于“更好的教育”。 二、对消费主义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分析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高等教育做出评价时的期待并不是集中于高等教育本身带来的人的自身完善,而在于高等教育所能带来的符号意义,即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的身份区分和角色定位的意义,对社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刺激作用等,也就是说,期待的是高等教育的符号所具有的工具性意义。从表面上看期待本身是纯粹个体的选择,而实际上个体的期待却来自于社会的赋予,个体的自由选择其实只是一个假象,因为“个体的个人需求是以集体语境为索引的”。[3]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后果,根本上说是我们将高等教育的价值局限在其所生产符号的有用性上。由于我们注重符号的有用性,即该符号可以交换多少社会资源,所以也就在价值上简化了大学的功能。在大学的这种一元功能下,人也成为单向度的人,大学的发展也就简化为生产能力增长的符号。 消费主义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对期待和需求的满足。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乃是其价值之所在。有学者总结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五个要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率增进和适应性增强。而在这五个方面中尤以适应性增强为最终标准。[4]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核心是适应性,其余四点是工具性的,而适应性则是目的性的。问题在于适应性要求大学适应什么?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说:“当人们满怀信心地把社会代替了上帝,而社会却隐含了撕裂一切人类集体的种种矛盾。社会的期待本身就是纷繁复杂,难以辨认的。一所大学试图办成满足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就是愚蠢。”[5]因此,完全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导向去发展高等教育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