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4-0043-06 一、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和分类情况 2007年德国共有383个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包括103所大学和总合大学,6所教育学院,15所神学院,53所艺术学院,176所高等应用专业学院和30所公共管理应用学院。根据德意志联邦的统计数据,2006-2007年共有1974000在册学生,其中女生占47.8%,所有学生中的68%在大学中注册,在高等应用专业学院注册的学生数占27.4%。① 一直以来,德国各大学之间的水平差异不是很显著,这与德国一直坚持的教育平等原则有关。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而每个层次又有各自不同的类型。高等学校的分层主要体现在各层次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工之上。第一层次是大学机构以及与大学同等地位的教育、艺术与音乐学院,以理论研究和学术为目标,但在这一层次中一般只有大学有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第二个层次就是高等应用专业学院以及同等地位的公共管理学院。其中德国的高等应用专业学院的英文名字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笔者认为翻译为高等应用专业学院为妥,因为德国政府制定的英文名字,多少有些招揽国际生源的嫌疑。很早以前国内曾经有人错误地把德国的高等应用专业学院与国内的专科学校混同,近来已有很多专家和学者为此撰文进行阐明,德国高等应用专业学院可以授予硕士和学士学位,比国内的专科和高职院校层次高。在德国,第一层次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分为总合大学、大学、工业大学、教育学院和音乐与艺术学院。第二层次也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分为一般的高等应用专业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两种。 在德国,大学层和高等应用专业学院层的高校是不同层次的高校,之所以用层次这个概念而不用类型,是因为这两种学校在德国人心中是有地位高低的,一般的大学教授都会认为高等应用专业学院比他们低一个层次,而高等应用专业学院的老师却认为他们和大学的教师拥有一样的地位。在现实社会中,站在中立立场的人也一般都认为大学层的高校比高等应用专业学院层的地位高。从办学历史、授予学位、入学资格以及隶属情况,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地位还是有所差异。由于高等应用专业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联系实际,与企业加强合作,使其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比大学层的毕业生还受欢迎,所以大学层和高等应用专业学院层虽然有地位的差别,但是其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差别不大。
除此之外,在德国少数几个州诸如巴登符滕堡、萨克森、图林根和柏林,进职业研究院学习可以作为念大学或高等应用专业学院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职业研究院的教育科目覆盖了社会学、经济以及技术领域。具备高中毕业证书或与之相当的文凭是入学的基本条件,此外,与职业研究院的合作教育机构签订教育合同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职业研究院,人们要在双轨制的模式下学习六个学期。双轨制就是将达到高校水平的科学教育与企业或是社会机构中的实地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们一方面与同事、顾客接触,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工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在职业研究院里按照固定的安排接受理论教育、参加期末考试并完成家庭作业。两年时间里,学生们可获得第一份职业水平的毕业证书,而三年则获高等职业研究院硕士文凭。职业研究院的硕士文凭与高等应用专业学院的文凭是等值的。由于高等职业研究院学业中所获得的知识是经过实际检验的,在许多公司看来,作为传统大学一个替代方式的职业研究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几乎所有高等职业研究院专业中,学生日后的被接收比率都达到了约90%。一些企业还做出承诺,为高等职业研究院的毕业生提供符合劳资比率的限期职位。学生报酬、企业中的教学材料等统统计算在内,承担培训任务的公司在一个高等职业研究院毕业生身上至少要投资6万欧元。一些职业研究院,如斯图加特职业研究院,同时提供国际性的专业科目,学生们将按要求在外国伙伴高校中进行交流。② 二、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分层和分类的历史演变 德国最早的大学是海德堡大学,建于1386年,相比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德国高等学校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到18世纪末,德国的高等学校已达42所之多,在欧洲是首屈一指的。德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深受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摒弃了中世纪大学一些陈腐的传统,推崇用观察、经验发展科学,使实验室、医院和植物园等成为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694年德国创办了哈勒大学,抨击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倡导以理性主义为基础改革大学设置的科目及教学方法,认为大学应该由单纯保存和传授知识的场所,转变为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这种理念对德国大学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德国大学获得了空前发展,并且这种理念也为后来德国学术性大学的建立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