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改革的形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报告 王鲁捷 谭芝灵 高校形象作为高校的重要无形资产,不仅是高校办学内涵的外在显现,也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基于对教育改革中高校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扩大社会影响、获取社会认知的理解,作者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制作了调查问卷,向参加2007年全国高教公关高校形象理论研讨会的学者、专家进行调查。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211工程”院校和部属院校的权重特性倾向于学术荣誉、办学理念等软形象指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权重特性则倾向于社会荣誉、办学规模等实体形象指标,这与教育部政策导向有着密切的联系。(2)非部属院校和普通院校的权重特性相对更倾向教学第一线和社会效益,例如教学质量均衡度、毕业生就业率等密切关系学校生存及发展的偏硬性形象指标,这与他们的实际生存状态与关注点有关。(3)调查还发现高级职称者的权重特性更倾向于管理者和领导者,它们之间同质性程度高、异质性程度相对低,说明高级职称者和院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办学理念相近。(4)中级职称者的权重特性更倾向于与科研和获奖相关的高校形象指标,这或许与这一群体必须面临的进一步职称诉求与科研和获奖压力有高相关性。(5)调查结果还显示初级职称者(一般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与高级职称者的权重特性有很高的同质性,例如与教学、学生密切相关的形象指标显示两者有很高的同质性。这两类人群是高校中没有职称诉求压力(初级职称者暂时没有)并与学生一线教学密切联系,这一现象对我们反思高校办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摘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77~83 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分析 ——以上海市为例 高耀明 黄思平 夏君 高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定义较为宽泛,文中所指的高校女教师生存状态主要包括:女教师人数占高校教师队伍总数的比例,以及女教师的年龄、学历、学科、专业技术职务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等情况。文中以上海市8所高校2006年的人事统计数据为依据,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1)如果仅仅从人数上看,似乎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男女平等已经基本实现,平等程度甚至已经好于美国高校。(2)高校女教师的总体学历层次低于男教师,这在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中特别明显。而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男女教师人数比例已经持平;在教学型大学中,拥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女教师比例已经超过男教师。(3)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男教师比例占有绝对优势,男女差距悬殊。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的女教师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上的劣势地位更明显一些。(4)从担任高校重要领导岗位这一点看,目前我国高校中女教师仍然处于从属地位。总体而言,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和生存状态,并没有随着女教师人数的增长而同步提升和改善,我国高校要实现男女教师平等参与和发展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女性化趋势,通过制度重构,改善女教师的生存状态,为她们的专业发展创设更为公平的学术环境。 摘自《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8.8.75~80 以良好价值观为就业助力 周石 2008年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的一年,据教育部统计有559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涉及到安定团结的大事,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社会应该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学生也应该从现实出发,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为祖国贡献青春。文章指出,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良观念影响着其正常就业:(1)一步到位的观念;(2)专业对口的观念;(3)收入第一的观念;(4)户口至上的观念;(5)干部身份的观念;(6)“干大事”的观念;(7)工作稳定的观念。作者认为,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以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支撑整个人生,使自己的思想更接近社会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脚踏实地,不要过多考虑收入和社会地位,一定要有阳光般的心态,要用全身心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并做出一流的成绩。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京),2008.19.60~61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的实证研究 邓碧会 邓维 李兢 职业适应性是指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职业适应性反映了个体与职业之间通过不断磨合达到和谐的过程和结果,是大学生适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突出。因此,科学研究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缩短其未来的职业“磨合”期成为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课题。国内对高校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研究的成果多为现象的定性描述与分析,研究的科学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利用随机抽样方式对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6所重庆高校一至四年级的450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大学生职业适应性主要包括学习及技能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意识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5方面。第二,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整体水平不高,比较而言,大学生学习和人际适应性相对较高,而职业选择和环境适应性的水平相对较低。第三,男性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高于女性大学生,但是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表现出较女大学生更不适应的特点;高年级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显著高于低年级,更清楚职业对自身素质的需要;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显著高于文科和艺体专业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