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2009年5月16-17日,“2009文化哲学论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文化哲学论坛主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和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协办。研讨会汇集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哲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军事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40多位专家、学者,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了跨学科、多视角、全方位的交流和探讨。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代表主要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了研讨。 1.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 与会代表对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战略价值、传统源流、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软实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具体语境和本质特征是什么?与会代表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回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招标课题“中国软实力建设和发展战略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骆郁廷教授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构成一国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鹏程研究员指出,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文化亲和力和文化规制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霍桂桓研究员和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再林教授侧重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界定文化软实力,认为文化符号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性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何萍教授对文化软实力概念所提出的世界历史背景作了纵向的考察,揭示了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特征。她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出是世界历史体系进入新的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的结果,充满了世界意识形态霸权(文化领导权)的意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孙麾强调,要在霸权战略框架下审视文化软实力。他指出,文化不仅是国家地区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向全球进行文化渗透,维护本国安全的重要工具,所谓文化软实力正是服务于获得霸权战略和领导权战略的重要工具。 (2)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价值。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现实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认为,对文化软实力的关注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我们应抓住有利条件,正视不利因素,推动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指出,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能单凭硬实力。强调国家实力时,不能陷入唯GDP主义,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大国,但中国在世界上树立的文化形象还存在问题,应认真研究、切实改善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项久雨教授提出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自觉。他认为,在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中有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万能论,二是无用论。软实力的价值应该由其在社会价值中的结构决定,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和提升软实力。软实力不仅具有精神价值,而且通过影响生产关系间接地具有物质价值。 (3)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文化资源。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神资源?与会代表就这一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维武教授认为,要发挥文化软实力,必然涉及正确对待文化传统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必须有历史主义的态度,当人们来寻找中国人价值观念的资源以便重新构建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时,就更加凸显出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分别对文字、宗教、科技、哲学、艺术、规则等构成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软实力进行了分析和估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左亚文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以德性为中心的软文化,它对我们今天建设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思想,其中身心相合的思想、贵和持中思想、天地人合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对文化软实力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除了传统文化,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资源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研究员认为,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国家在政治文化领域里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思想体系;三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引领行业发展,体现国家指导方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四是主流文化中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作品;五是通过流行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还必须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视野拓展至国外,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赵翠侠副教授从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总结了法国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参照。 (4)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的方法论。在当前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如何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寻找有效的逻辑进路、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推进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的学科化、科学化、本土化,也成为与会代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贾磊磊研究员探讨了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科定位问题。他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多元化的学术背景,在这样一个境遇和背景下开展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把政治、文化、语言、教育等多学科领域的学者汇集起来,共同研究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孙麾编审指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走向世界,必须确定中国化的核心理念。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必须有中国气派,形成本土化的学术话语。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沈壮海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软实力研究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约瑟夫·奈的理论框架,陷入了“跟着说”的理论迷局。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形成在文化软实力研究中的中国话语。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周琪副教授认为,文化软实力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路径,从历时态(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时间承接)和共时态(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代境遇)两个方面来进行观照。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洪晓楠教授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将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分为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三个组成部分,构建了一个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中美两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行比较研究,为文化软实力的量化研究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