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和传播的崛起》 赵文荟(南京大学)《南京社会科学》,2009.8.63~68 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不再认为大众被动受控的客体,也不再简单采用某种僵化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而是倾向于认为在大众文化中隐藏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力量,进而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传媒。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颠覆和反抗资本的有力武器,是文化游击战中战术上的胜利者,因而对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持肯定乐观的态度。 1958年,雷蒙·威廉斯发表了一篇宣言式的文章《文化是平常的》(Culture is Ordinary) ,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反对文化二分法的观点,即一方面是“超然的、自我得体的高级尖端的东西”,另一方面是“麻木不仁的大多数”。不过,最终为社会中的大多数、为所谓的“群众”(masses)争得地位的还是《文化与社会》。按照现在的传播理论来看,威廉斯梳理的英国文化观念史,就是一部关于“文化”应该是什么的话语霸权的争夺史,而要颠覆传统的文化——文明的文化观念,首要的是要消除那少数人和群氓之间的界线。 在新的时代,作为“他者”的大众终于走出了仆从的地位,开始与精英平起平坐,获得了平等的文化权利。“他者”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拓展,从“无知大众”,到工人阶级,再到中产阶级。“他者”的文化在现代文化系统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颠覆了传统的文化格局,从而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后果。文化格局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内涵的变迁、意识形态领域的拓展、意识形态现象斗争的形式。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崛起背景下的意识形态的运作日益复杂,既有消解政治性意识形态的迹象又有强化社会性意识形态的趋势,既有弱化宏大主题意识形态的迹象又有强化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趋势,所有这一切都对我们今天研究和建构当代意识形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国民性批判:一个文化的谎言 贺仲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探索与争鸣》(沪),2009.7.37~40 国民性批判另一更深远的后果是知识分子自身的日益衰弱。在漫长的启蒙过程中,知识分子原有的政治情怀和实践精神被消磨殆尽,知识分子逐渐失去了自信心,更丧失了独立精神。一个简单的理由,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充满着复杂的社会变局,经历着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压力和诱惑,知识分子要获得和保持自我精神的独立,要获得足够的精神力量,首先必须要立足于大众,立足于现实问题,只有在对现实的关注和投入中,只有在对现实勇敢的发言和积极的参与中,它才能赢得大众的认可,也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更进一步说,只有对现实和社会的深远关怀,知识分子才拥有广阔的胸襟,才能思虑高远,对现实社会有更高的把握力。否则,局促于自我狭小世界,自然会变得蝇营狗苟,坐井观天。 事实上,在20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中,知识分子既缺少现实关注,也与大众相疏远,其精神只能是越来越萎缩,人格也越来越孱弱。当然,这中间也存在着过程和程度的差异。正如前文所说,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其实还具有颇强的实践精神,葆有独立的人格精神。但经历被抽象化的启蒙传统影响,以及历次政治运动的打击,尤其是经过商品经济时代的洗礼,知识分子日益与社会和大众疏离,也日益丧失自我主体性,丧失独立精神。 “山寨文化”三题 刘畅(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系),《当代传播》 (乌鲁木齐),2009.4.19~22 在涉及“山寨”的讨论与论辩中,当事双方虽然都在使用“山寨”一词,但其内涵所指却不尽一致,于是造成概念外延与内涵的隔离,极易产生歧义,增加研讨成本。目前围绕“山寨现象”的讨论中所出现的混乱局面,无疑与此有关。实际上,论者们所说的“山寨”基本有三义,而在实际讨论中,这三义又相互纠缠。所以,欲讨论“山寨文化”,清晰的概念内涵辨析十分重要,它是有效沟通与准确讨论的前提。围绕“山寨春晚”的讨论属于第三义,即政治文化的层面,在此,“山寨”支持者们已经抽去了“模仿”、“假冒”、“仿造”的实质,而将话语重心悄移到了“底层”、“草根”、“亚文化”的层面,而一旦从这一角度理论,就自然与“人民”、“大众”、“群众”这些字眼发生了联系,这与“山寨”初起的原始义明显有本质的区别。 总之,在目前的话语体系中,“山寨”具有原始义、引伸义和变化义,而由此又可以分成经济、文化、政治几个层面。在目前的讨论中,如果搞清这几个层面,对话似乎就更容易些了。目前中国正在转型,其中之一就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为此需要提倡原创精神,而“山寨经济”表面热闹,但从原创角度讲,一无可取,严重销蚀中国的原创力,是否值得提倡,不言自明。至于“山寨”一词从经济范畴游移到了文化领域,而后又具有政治色彩,它与“草根”联姻,与“底层”接轨,又与“亚文化”联袂,似乎又难以全盘否定。从这一角度立论支持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明确:此“山寨”非彼“山寨”,在为“草根”保留一席之地的同时,一定要警惕“山寨”这一概念已经悄悄发生了转移。明了这一点,就可更准确地理解“山寨”现象和“山寨”问题,而避免概念的挪移与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