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民间信仰在全国范围内的复兴浪潮,学界开始了对似乎已盖棺定论的“迷信”概念进行倡导性的反思。其旨在形成一种有关民间信仰“名副其实”的公共知识,即:“迷信是迷信,民间信仰是民间信仰;迷信和民间信仰之间是一种可能的联系,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①当前蓬勃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诸多方面都遭遇到“迷信”议题的困扰,“迷信”实际上成为了保护工作以及有关研究工作最大的思想和理论难题。笔者以为,现在着手对“迷信”的概念进行发生学考察,让大家知道它的来路和身世,应该是有意义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六个组成部分:(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表达手段的语言;(2)民俗活动、仪式礼仪、节日庆典;(3)传统表演艺术;(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经验;(6)与上述表达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②观之,我们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对应的文化事物很大一部分是当下“迷信”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如“民俗”、“传统”、“民间信仰”等,即长久以来被主流话语冠以“迷信”并加之批判的东西。因此,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解决那些文化事象的“迷信”属性问题。对于“迷信”概念的发生学研究乃当务之急。 “迷信”是一个转译自日本的西方概念,对应的英文为superstition。中文“迷信”一词出现之初,意义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信仰”,属中性词。但是,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迷信”逐步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现象被归入“迷信”之列。其中的吊诡之处在于,“迷信”概念羽翼丰满的过程恰恰是民间信仰、宗教信仰、传统、民俗等范畴被误解、否定的过程。 早在20世纪30年代,江绍原先生就敏锐地提出有必要对“迷信”概念进行一番考证,指出“迷信”是一个从日本转译自西方的概念。他的贡献在于提醒人们这个概念背后所包含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他说道:“我们之用它来称呼本国(和外国)的种种迷信言、行、念,则似乎直接或间接颇受了西洋的影响。故西洋语言文字中迷信这个概名的来源和历史、意义与内容,到现在该加一番考察了吧。”③言外之意,我们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界定中国的事情。 法国人类学家杜瑞乐(Jo
l Thoraval)在其一篇文章中极为精彩地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反思了西方在看待中国宗教问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对胡乱将民间信仰定为“迷信”的做法进行了批判。④杜瑞乐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迷信”概念涵盖着欧洲文化概念强行移植到远东文化中的后遗症。 陶思炎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研究使得“迷信”这一话题在民俗学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陶的贡献在于通过对迷信/俗信的划分,进一步厘清了迷信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从而修正人们长久以来认为的民间信仰皆为迷信的误解。他认为民间信仰由迷信与俗信组成,迷信是指非理性、反科学、对个人与社会有直接危害的极端信仰。⑤但是,他没有看到汉语中的“迷信”概念是从日语转译自西方的,更没有看到随着社会主流话语的更迭,“迷信”自身具有一个概念谱系的问题。 李亦园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也主张将民间信仰与迷信区分开,他认为“民间信仰就是迷信”的观点源自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主义以及对传统的全盘否定。李亦园将人类行为三分为“实用行为”、“沟通行为”和“崇奉行为”,他认为后两种行为都无实用意义而只是借以表达意愿而已,可以视为“仪式”。那么与宗教有关的崇奉行为与沟通人际关系的行为并无二致,只不过前者表达意愿的对象是超自然存在;也只有当一个人是为了实用意义而举行仪式时,其行为才近乎迷信。因此,他认为不能随便将中国的民间信仰笼统地归为迷信。⑥ 沈洁在梳理“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时,从相反的方向为我们呈现了“迷信”传入中国的可能途径。但文章重在论述“反迷信”话语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并未涉及对“迷信”概念的内涵及其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等问题。 鉴于此,本文意欲溯本清源,聚焦于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聚焦于“迷信”概念本身,通过对其进行发生学意义上的研究,旨在呈现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民间信仰被列为“迷信”的过程。通过爬梳旧文,笔者认为“迷信”概念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00-1915年、1915-1919年、1920年之后,而“迷信”概念的发生阶段集中于前两个时期。因此本文将分两个时段(1900-1915、1915-1919)来追溯“迷信”概念基本内涵的构成历程。 二、“迷信”概念的出现及演变:1900-1915年 (一)作为中性词的“迷信” “迷信”一词大致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人考证认为“迷信”一词是19世纪末由日文转译自西方,经由留日学生和维新思想家的写作及论著的传播逐渐在汉语中普及的。⑦据考证,近代以来“迷信”一词的汉语表达首先见于《论欧洲现情》和《外洋商务巵言》二文。⑧其中说道:“何则英驻土耳其大使言曰,亚儿米尼亚富人本不喜狂妄唱独立之说,诚恐刚暴无谋,奋激士人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静谧也。”⑨其中提到的“迷信”一词应属中性词,无明确的批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