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3—0011—07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现代社会工业化、技术化与都市化的产物:其生产已经纳入现代商业生产体系,因而它具有突出的利益诉求;现代复制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制作能力和传播能力,也使它具有了复制性和模式化等特征;其消费主体为现代社会中身心疲惫的都市人群,因而娱乐是其主要功能。与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的精神内蕴明显不足,其美育教化功能也较为贫弱。与传统的民间文化(folk culture)和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相比,它也缺乏与大众生活经验之间的有机关联。这样一种具有明显先天缺陷的文化一经面世,就遭到许多理论家的批评,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批评理论流派。其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最为尖锐,影响最为深广。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视野中,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是娱乐生产体系强行推销给大众的彻头彻尾的商品,其文化内涵已丧失殆尽;它向大众兜售虚假需求,灌输社会合理性观念,把大众变成认同现状、丧失本真欲求和反抗意志的顺民,因而从本质上说也是反大众的。这样一种批评既异常深刻又十分偏激,它不但对大众文化作了过度批评,而且对大众也作了过度贬低。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自身早已暗藏危机。当今西方社会已经全面步入后启蒙时代。我国社会虽然并未真正走入后启蒙时代,但已呈现出明显的后启蒙特征;并且,后启蒙的理论话语在学术界已是众声喧哗。在后启蒙状况日渐凸显的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却仍然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活力;沉溺于消费文化中的大众并没有变成权威的顺从者,反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显示出对个体权利的要求;当代社会也并没有走向极权主义的黑暗,而是正在走入文明与进步的新阶段:这一切都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是否还具有现实适用性?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民权运动的日益高涨,当代大众正在变成具有自主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大众”;在后现代思潮的推波助澜下,一切既定权威和秩序的合法性都遭到普遍质疑:在这种情势下,文化批评家的批评权力也遭遇严峻挑战。从后启蒙的视角进行审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面临着重重危机,当代的大众文化批评必须走出该学派的批评范式。本文将着力考察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面临的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当代大众文化批评重建合法性的途径。 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之所以面临危机,首要的原因是该理论对大众文化作出了不恰当的过度批评。该学派之所以对大众文化作出过度批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该学派“把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独特发展历程,套用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度”,认为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所作无他,正与法西斯国家相同”。② 也就是说,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文化与德国纳粹文化等同视之,因而造成了批评的过度。另一方面,该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评是一种独断式的哲学批判。这种批判缺乏对大众文化的经验考察,所以造成了批评的臆想性和独断性。文化批评无疑是一种价值批评,但这种价值批评必须建立在对对象事实准确认知的基础之上。正是由于缺乏经验事实方面的研究,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先在的哲学观念推演至大众文化的分析中,造成了该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过度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非文化性的批判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在该学派看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从总体上讲既不具有文化性,也不具有大众性。该学派判定大众文化丧失文化性的主要依据就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商品,成为机械复制的标准化产品。事实是否如此呢?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的商品化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不但大众文化如此,几乎所有的艺术品都难以逃脱这种命运。法兰克福学派也承认这一点,但它仍然坚持认为:艺术品“通常也是商品”,而大众文化产品则是“彻头彻尾的商品”。③ 之所以有此区别,主要在于艺术创作还没有完全被商业化生产规则所控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创作的自由性和作品的个性特征;而大众文化的生产则完全遵循商品生产的规则和程序,其产品因而是标准化的和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是否已经完全同质化?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重点对象之一。此时的好莱坞电影的确在生产方面具有高度的垄断性,但却并非是完全同质化的。约翰·多克认为,30年代是好莱坞电影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电影不但题材多样,而且电影表现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对外来人物的着迷。这一切都说明此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绝不像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言是同质化的、墨守成规的。他曾指出:“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没有提供任何实际的例子,让读者去核对他们对好莱坞所作的评论”④;“你实在不得不对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到底对好莱坞电影了解多少、对以经验为依据的材料了解多少感到奇怪。他们的推论是否就是以粗略的、严重的、该受责备的无知为依据?是不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就不必再看一看?他们的论点是不是一种未经观察分析就展开的长篇大论?”⑤ 多克对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因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确实对其批评对象缺乏充分的了解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