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9)01-0069-07 “国际文化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自20世纪最末几年泊岸中国以后,已成一最具思想与阐释活力的研究大势,并造成了当代学术与批评范式的急剧重构。但相对而言,我们对文化研究的国际运行背景及其思想源流却一直未有清晰的认识,由此也引起了引介与研究中出现的对照的不力、援用的误失、自塑的漂浮等问题。有鉴于此,由我所带领的课题小组于几年之前即有心于瞄定作为国际文化研究重镇的英国学派及其支流,企于积数年之功,荟多人之力,由系脉的梳理起步,以各代表人物的思想为理解的枢纽,渐次理清这一学派的问题特征、话语模式、理论构建方式等,从而勾描出一较为完整、确切的知识系谱。直至目前,这一工程可谓初具规模,亦庶几而可聊慰初肠。现幸得《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缪爱,设置专栏,将这些成果逐期布示。当然,如今的文化研究已走出英伦一隅而成一国际事业,因此栏目亦将对国际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国内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关注。学案清理是我们作为研究者的首要工作,但我们的目的则是期望由此而进入“做文化研究”的程序之中,以使文化研究能够成为更有益于社会生活之批评与进步的知识话语。 ——黄卓越(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恩内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1935年出生于阿根廷,1969年开始流亡英国,是著名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主要著作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1977年)(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m Theory);与查特尔·莫菲(Chantal Mouffe)合著的《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1985年)(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我们革命时代的新反思》(1990年)(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等。虽然拉克劳本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伯明翰学派”成员,但其“话语(discourse)”和“链接(articulation)”等理论对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同时他的理论也是在英国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应该把拉克劳看成是文化研究谱系中的重要人物。本文将重点介绍“链接”概念的产生及其与“身份”问题的密切关系。 一、链接的概念 在对“链接”概念进行介绍之前,有必要先对拉克劳的“话语”理论进行简述。拉克劳的“话语”和福柯的话语并不相同,“福柯的话语,更确切地讲指的是话语结构(discursive formation),是一个陈述(statement)的分散系统。它和陈述是处于不同层次的结构。话语结构只是对不规则的陈述分布进行规则化”①。而拉克劳的话语则是指:“是一个来自于链接行为的结构性差异总体。然而,这个总体却是永远都无法完满实现的。话语永远都是一个无法完全固定下来的过程,该过程是在一个话语场域(a field of discoursivity)内通过链接而发生的。”② 拉克劳和莫菲对话语的定义是,“各因素之间有建立联系的行为(practice),由于这样的连接行为,它们的身份被改变了,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链接’。我们把由链接行为而形成的结构总体叫做‘话语’”③。拉克劳和莫菲还对可以被链接与不可被链接的因素进行了区分,他们说:“我们把由链接行为而产生的结构总体称作‘话语’,那些不同的结构成分(positions)只要它们被链接到一个话语中,我们就称之为‘要素’(moments),反之,那些未被话语链接的差异被称作‘因素’(elements)。”④ 拉克劳区分“因素”和“要素”就是要强调,未被链接的因素并不是不存在,而被链接的要素也绝不是唯一选择。 可见,链接被解释成在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之间建立相互构成性关系的实践,而“话语”则是由链接实践而形成的一个临时稳定的结构总体。链接过程和话语都没有固定性。拉克劳和莫菲对链接的定义强调的正是被链接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改变,而不由哪种因素决定其他因素。霍尔等英国文化研究成员所接受的“话语”概念主要来自拉克劳而非福柯⑤。 (一)对“链接”概念的理论化 链接理论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被拉克劳和霍尔等人系统阐述,但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英国文化研究和其他新左派的理论家们,包括文化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决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以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等为代表的文化主义者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刻板的“基础—上层建筑”公式。文化主义“倾向于更宽泛的公式——社会存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⑥ 文化主义将社会过程视为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所共同决定的复合过程,没有哪一项具有“最终决定权”。霍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