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05-0063-07 一、流行语为流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一)流行语的提取 《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流行文化这个词条,但是有“流行”、“流行歌曲”、“流行色”等词条。词典对它们的解释有些共同点,即在一定时期内广泛传布、盛行,并被人们欢迎、喜欢的现象。[1](p.1243)至于“文化”的定义,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下的定义到现在,早已超过了上百种。但不管怎么说,文化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总之,是非自然的社会现象。因此,从众多色彩纷繁的文化现象中,界定和捕捉流行文化现象就成为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搜集和处理数据的新方法。2003年学界始创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至2008年已从报纸扩展到广播、电视和网络。流行语的发布单位分南北两地,北京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主办,每年发布两次。上海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从2005年开始主办。 2008年1月流行语的提取语料来源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DCC动态流通语料库2007年语料。内容包括平面媒体分中心15家主流报纸语料库、有声媒体分中心5家主流广播电台,9家主流电视台的有声语料库,5个门户网站,共计14.9亿字、1564949个文本。对主流媒体全年约15亿字的语料进行分析之后得出“2007年媒体十大流行语”的结果。[2] 笔者认为根据上述方法提取的“主流媒体流行语”,在数据方面基本符合客观性和准确性标准。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现在发布的“流行语”还仅仅是在中国主流媒体流行的词语,其他媒体,如杂志、图书、电影、手机短信以及口头流行的词语都还没涉及。 (二)文化娱乐类流行语 2003年开始的提取“主流媒体流行语”的方法,为我们研究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提供了新方法、新数据,使我们能够以主流媒体流行语为视角,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从2003年1月到2008年1月,相关部门已经发布了11次流行语。最初只有10条综合类流行语,以后逐渐扩展到综合、国内时政、国际时政、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社会生活、医疗卫生等9类和若干专题。每类或每个专题发布10条流行语,其中文化类流行语从2004年7月开始公布。纵观近年发布的流行语已经超过几百个,我们的研究只注意流行语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对社会成员持续形成影响的、改变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引起重大社会后果和社会变迁的流行文化现象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具体做法是以流行语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流行语背后的社会问题。 现将2004年以来的文化类流行语展示如下: 1.2004年 年度流行语: 中法文化年、网络著作权条例、人造美女、《十面埋伏》、红色经典、审美疲劳、博客、《可可西里》、电影分级制、环球嘉年华 2.2005年 年度流行语: 超级女声(超女)、千手观音、中国电影百年、复兴国学、香港迪斯尼、《大长今》、《无极》、平民偶像、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博客 3.2006年 年度流行语: 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孔子、原生态、百家讲坛、于丹、潜规则、易中天、草根文化、恶搞 4.2007年 年度流行语: 《变形金刚》、《集结号》、80后、帕瓦罗蒂、藏友、新七大奇迹、《士兵突击》、社区文化、孙道临、好男儿 以上文化流行语的展示,使我们对近几年中国舆论关注的文化娱乐现象有了基本了解。观察近几年的文化娱乐类流行语,受到大众热烈追捧的选秀现象不能不说是值得关注的流行文化现象。 二、选秀成为近年流行文化的主线之一 根据本文前面提到的设定研究对象的思路,即“注意流行语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对社会成员持续形成影响的、改变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引起重大社会后果和社会变迁的流行文化现象”。梳理近年来文化类流行语,我们不难发现从“超级女声”、“平民偶像”、“好男儿”等流行语中折射出的大众热烈参与的选秀潮。 (一)超女现象的由来 由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从2004年一面世就成为国内电视界、娱乐界的热门事件。在这档节目中,喜爱唱歌的女性,不分唱法、不限年龄、不论容貌、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加。其实,此节目并非中国人首创。“超级女声”的策划者——湖南广电集团的编导夏青并不讳言这档娱乐秀最初的蓝本来自美国的“美国偶像”节目。“美国偶像”是由福克斯公司在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推出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对于参赛人员来讲说没有任何门槛,只要是年龄在16岁到24岁的美国公民都可报名参加。这个节目自创办以来一直是福克斯公司的收视法宝,其冠军获得者的奖品就是一纸演唱合约。2004年,五音不全的华裔青年孔庆翔极具喜剧感的表现被评委嘲笑并被当场淘汰,他却以一句“我已经尽力了,因此我不会有丝毫遗憾”一夜成名,不但赢得了美国观众的支持,还成功签约发行了第一张专辑。2004年末,素以标榜创意自诩的《新周刊》,甚至把湖南卫视主办的这档子节目评选为当年的“年度创意TV秀”,其评语写到:“不专业而刻苦的选手、刻薄的评委与大众娱乐形成收视铁三角。它是‘孔庆翔’效应的中国延伸,作为‘反偶像’类型节目在国内的创意方式,标志着电视娱乐进入反偶像轨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