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3;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8)04-0014-07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拥有众多的认同者与追随者、褒贬兼合者与对峙者。最严厉的对峙者是一些史学家,其中有人把它尖刻地斥责为“谬论”,有人温和地称之为“神话”。然而,哈贝马斯对狂欢思想做了正面回应,普罗普赞同大众用狂欢与笑声反抗中世纪社会制度所强加的禁欲主义的观点,梅列金斯基认为“部分渊源于原始文化的狂欢观念完全正确”,克里斯特瓦创建互文性理论深受“双重性相互转化”的影响。截然对立的接受立场令人深思。把狂欢理论判定为“谬论”、“神话”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该理论会受到哲学家、民俗学家、神话学家、文化符号学家的肯定?实际上,狂欢理论正如一些史学家所说有不少缺陷,但所谓的根本性缺陷并不存在,因为这个理论是否站得住脚的争论,与其说是谁掌握“史实”的争论,倒不如说是从什么视角选取、甄别与释读史料的史观之争。 一、“谬论”说与“神话”说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巴赫金的民间狂欢文化观念就受到了德国某些史学家的批判,其否定之彻底,让人感到狂欢理论一无是处: 米哈伊尔·巴赫金,被文艺学界赞誉的作者,在其《文学与狂欢:小说理论与笑文化(Literatur und Karneval:Zur Romantheorie und Lachkultur)》(1969)一书中,曾就高压的“严肃文化”(国家、教会、封建君主制)与对立的“笑”(民间)文化做过阐发,阐发的一切几近彻头彻尾的谬论,而且就所涉及的中世纪而言,与真正的事实没有丝毫关系。 慕尼黑史学家莫瑟尔(D.—R.Moser)认为,欧洲的狂欢节在任何形式上都不渊源于古罗马农神节这类多神教文化,因为它是基督教教会有意识的发明,“目的在于将它作为教化手段而能够阻止教徒们过分地偏离教会的各种教义”。1986年出版的专著《斋期前夜·斋期前夕·狂欢节:“颠倒的世界”的节日(Fastnacht-Fasching-Karneval:Das Fest der "Verkehrten Welt")》又指出,支撑狂欢理论的真正史料只有歌德描述1788年罗马狂欢节的游记,而18世纪的狂欢节与13世纪到16世纪的狂欢节有着很大的差异,德国早期的狂欢节并不是大众现象,参加的人数很少,根据纽伦堡“美髯协会”节日志的记录,参加者一般不超过二三十人,而且他们的姓名都登记在册,另外,直到1701年官方才下令允许女性参加狂欢活动。总括地讲,巴赫金不顾“史实”,错误地理解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的真实状况,夸大了狂欢节的文化意义与功能,因此狂欢理论是“谬论”。 与“谬论”说相比,中世纪专家古列维奇提出的“神话”说温和很多。莫瑟尔不但否定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对立,而且怀疑“民间文化”概念本身的可信度;古列维奇认为,中世纪的上层文化(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下层文化(民间文化、大众文化、非知识分子文化)存在区别,但这种区别不是截然对立,更不是对抗。早在《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以下简称《拉伯雷》)刚出版不久,他就指出,强调狂欢节纵欲的笑及其战无不胜的力量是极为片面的,实际情况是笑与恐惧的矛盾结合;后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史学立场:“现代史料学研究论著所描绘的图景,与这样的图景存在本质的区别,依照巴赫金的观点,这种图景中狂欢节的乐观的笑是主要因素。”总之,狂欢理论“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有失偏颇”,但“从文化史研究的角度看”,“在知识上是最有成果的,也是最有启发性的”,“启发”主要表现在从此开启了“一个新领域”,亦即“沉默的大多数的文化”的领域,“偏颇”则主要指巴赫金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喜剧的、嘲讽的方面”,而把民间笑文化与严肃的官方文化看作“相互对立的两极”。概括地看,古列维奇与莫瑟尔批驳狂欢理论的理路相同:巴赫金违反现代史料学的原则,忽视狂欢节是基督教的节日,将其文化渊源追溯到了无法考证的远古。 记录在各种文献资料中的狂欢节只始于中世纪晚期,而在这之前我敢谈论的只是以后的狂欢节的一些个别成分,只是“狂欢节之前的狂欢节”。巴赫金对民间文化的分析脱离了对它身处其中的社会的考察。只有在如此独特、且本质上是新的社会机体(中世纪晚期的城市正是这样的机体)的条件下,这个狂欢节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研究狂欢节不能把它孤立于宽广的社会文化语境,巴赫金却无视中世纪文化语境中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因素,“从未提到基督教或基督教的上帝,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似乎没有任何宗教或与宗教有关的东西”。为什么要忽视狂欢节的基督教属性、把拉伯雷的作品当作民间笑文化传统的表达者加以思考?古列维奇认为,这是“由不一般的冲动造就的”,是时代给予他的情感需要。民间(笑)文化与官方(严肃)文化的截然对立,并不是研究史料得出的结论,而是感觉到原苏联意识形态体系与人们的现实意识之间出现了严重对立,“把斯大林时代俄罗斯的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因素转换成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现象”。实际上,中世纪文化是个整体,应该在这个整体中认识文化的不同层面,而民间文化“与社会的有教养的部分,其中包括宗教界,也绝对不是格格不入的”。古列维奇晚年做出了结论:“总之,在近30年来的研究与思考之后,现在我倾向于把民间狂欢文化观念认定为特殊的学术神话。这么说,丝毫不否定这一观念对智力的强大刺激中已经发挥的并且可能会继续发挥的作用。”神话意味着想象与虚构,学术排斥虚构的成分,虽然想象能启发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