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新经济成长战略”修正案①。该修正案把对日本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能源放在了重点位置,并提出了两大战略,即要集中财力提高资源效率和以高附加值产品进军海外市场。该修正案特别提出,要强化能源外交、加快与资源国和新兴国家之间签署经济合作协定的步伐。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蔓延以及全球能源形势新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日本“新经济成长战略”修正案的公布正当其时。 一 当前世界能源形势 近年来,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但中东地区仍然保持着能源出口量最多的地位。2004年,中东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的61.7%,而其中沙特阿拉伯一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就占世界的22.1%;中东地区的石油开采量占世界开采量的30.7%,而沙特一国的开采量就达世界的13.1%。② 从世界石油消费情况的分布看,与其产量分布明显不同,北美地区是世界上石油消费量最多的地区,占据了全球石油消费量的30%以上,超过其产油量的1.5倍。而产油最多的中东地区,石油消费量仅占全球的约6%,相当于其产油量的五分之一。然而,目前石油缺口最大的并非北美地区,而是亚洲地区的几个能源消费大国,即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能源地缘格局呈现出能源供应地多元化以及能源消费体之间相互激烈竞争的复杂局面。 作为执掌世界石油价格“生杀大权”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近年来虽然影响力仍在,但已经无法与20世纪70、80年代相比。进入21世纪以来,欧佩克内部面临着各种矛盾与分歧,外部面临着以俄罗斯为主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挑战,但由于欧佩克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无论如何都不能轻视。③ 近年来,俄罗斯在“能源立国”政策的指导下,不仅引起了诸多国外石油大公司的注目,而且其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在激烈的国际能源市场竞争中,俄罗斯逐渐显露出其雄厚的能源优势地位。2004年,俄罗斯的石油开采占世界的11.9%,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而居世界第二位。④ 对于俄罗斯来说,能源产业不仅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且还是其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维护地缘政治影响、改善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⑤ 近几年,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所依靠的就是其在能源领域所占据的重要国际地位。 非洲地区存在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从近几年全球勘探活动看,该地区勘探成功率较高,而且勘探开发成本较低。近10年来,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增长了36.5%,高于4%的世界平均增幅。非洲陆上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三大盆地和几内亚湾的盆地群,海上石油集中于几内亚湾一带,该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海上石油总储量的14%。近年来,在安哥拉、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500—2000米深的近海均发现大油田。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该国国民经济高度依赖石油,政府财政收入的近80%和出口收入的90%以上均来自石油部门,尼日利亚将来可能成为继中东之后的世界又一个石油宝库。⑥ 二 日本能源外交的走向 由于吸取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惨痛教训,日本一直把中东作为最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冷战后,为了降低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日本加紧实施石油来源渠道多元化战略。目前以及今后,日本能源外交的重点主要在中东、俄罗斯、中亚以及非洲。 (一)中东是日本开展能源外交的首要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先后有海部俊树、村山富市、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等五位政府首脑对中东进行了访问,其他各级别内阁成员也都纷纷踏访中东。“9·11”事件以及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通过各种手段继续保持与中东产油国的传统合作关系,以谋求更加稳定的石油供应。 2003年12月,小泉内阁不顾国内外的反对,毅然决定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此举不仅实质性地突破了二战后自卫队从未派往海外战争地区的限制,而且以人道主义援助的名义为日本争取到更多获取伊拉克战后重建权益的机会。除自卫队外,日本还以巨额资金援助积极介入伊拉克重建。凡此种种,日本都是着眼于确保其今后能在伊拉克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这一战略目标。 沙特阿拉伯是中东的产油大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日本的主要石油供应国之一。“9·11”事件后,美国与沙特关系出现裂痕,日本借此机会进一步加深了与沙特的关系。2003年5月,日本首相小泉访问沙特,双方除表示加强合作外,还声明愿意为实现中东和平而共同努力。2004年,日本接受了沙特新建石化工厂的订单,负责设计、调配资材、建设和试运行;日本住友化学工业公司与沙特国营公司就建设2008年投产的石化工厂达成了协议;沙特政府所属的沙特基础产业公社也计划请三菱化学、三菱商事等日本公司设计新的生产设备。⑦ 伊朗是日本的第三大石油供应国。1999年位于伊朗西南部的阿扎德甘油田被发现,其石油储量非常丰富。因此,日本试图投资开发该油田,但由于伊朗被西方怀疑正在进行核武器研发,以及美国从中阻挠,致使日伊谈判陷入僵局。虽然日伊两国曾于2004年签署了价值20亿美元的开发协议⑧,但迫于美国的压力,至2006年9月,日本仍迟迟未能在伊朗规定的期限内开工投产该油田。在伊朗方面下了“最后通牒”的情况下,尽管日伊双方进行了紧急磋商,但最终投资该油田的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公司还是将其所持股份从75%降到10%,从而基本放弃了对阿扎德甘油田的开发。 2006年9月下旬,日本政府在东京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包括沙特、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阿联酋)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了谈判。日本想通过加强同GCC的关系来确保原油的稳定供应,减轻因中东局势不稳而造成原油供应减少的风险。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