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14事件”之后,面对西方传媒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围绕着人权问题对中国的围攻,广大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击,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东西方之间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交锋。在对此现象进行反思时,一些中国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在消除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使其更了解中国的国情、文化和价值观方面,中国民间社会应该、也完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民间非政府组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非常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事实上,欧洲国家很早就开启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非常引人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非政府组织在这些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机构“法语联盟”,遍布世界133个国家,在世界各地拥有1070余所分支机构,注册学生45万,每年参加其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达600余万人次,“法语联盟”在中国北京、上海等11座城市设有培训中心,注册学生超过2万人。①英国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组织英国文化协会在全球109个国家的223个城市设有办事处,雇有7500名员工,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当时在重庆建立了办事处,在亚洲各国中是最早的。目前,英国文化协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都设有信息中心。在信息中心可以免费进行信息咨询、上网、浏览最新英国期刊、查阅英国留学和有关英国的综合信息,了解当代英国最新的发展和科研成果。②德国最具实力的文化机构歌德学院目前在全球81个国家设有147个分院,其中包括在中国的北京和香港地区开设的分院。③那么,为什么在这些国家是非政府组织而不是政府本身担当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工作?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欧洲国家的经验进行探讨。 一 对外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在欧洲,有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最初是由非政府组织发起的。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国家公民大举移居海外,但他们普遍希望使其子女能够继续延续与其母国的文化血脉,因此产生了让他们在海外也能够接受母语教育的强烈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各样民间创办的“法语学校”、“德语学校”等应运而生,初衷就是服务于这些生活在海外的国民以保持统一的文化认同意识。但人们很快发现,不仅移民的子女,而且很多当地人也非常愿意到这样的学校就学,通过学习法语或者德语语言,使当地人有机会接触法国和德国文化,从而增强了对这些国家的了解,进一步产生了对这些国家的好感,因此这些学校开始向当地居民敞开了大门,由此导致了世界各地对这些学校的需求急遽上升。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一些民间机构纷纷建立,例如法国1883年成立的致力于在海外进行法语教学的“法语联盟”、1902年成立的致力于海外非宗教教育的“世俗传教士”(Lay Mission)和1910年成立的致力于学校包括高校交换项目的“海外办事处”(Office National)。④这些机构建立后,开始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培训法语教育人才,然后把他们派往世界各地,使得海外教育更富于组织性,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网络,同时海外法语教育也更加规范化,极大地提高了质量。“法语联盟”至今仍是法国最富于影响力的海外文化交流机构。 德国于1881年在柏林成立了民间机构“保持海外文化认同德意志学校联合会”(Allgemeine Deutsche Schulverein zur Erhaltung des Deutschtums im Auslande),其功能与法国的相关组织类似。截至1902年底,它拥有世界各地282个地方性分支组织、33594个成员,年度支出126498马克。⑤为了进一步整合相关的工作,1925年在慕尼黑大学成立了德国学院,主要的工作形式也是开设德语语言培训班,以此为平台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播德国文化。德国学院于1945年关闭。1951年联邦德国成立后,在慕尼黑成立了培训外国德语教师的专门教育机构歌德学院,但它并非一个全新的机构,而是原德国学院的延续。⑥目前,歌德学院已经遍布世界,是德国最庞大的海外文化交流基地。 在欧洲主要国家中,英国是有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起步较晚的一个国家。在1934年之前,外交部、驻外使馆和外贸部等不同的政府部门虽然也从事在海外宣传和树立英国形象的工作,但它们的工作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必须的资金,相形之下一些民间组织如“世界人协会”(All Peoples Association)通过设置高校学术交流项目、创办杂志、对外广播、建立人际联系等,采取更“全方位”的方式致力于海外文化交流。因此,在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支持下,1934年在“世界人协会”这个民间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负责全面整合和协调英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如法国和德国日益强烈的竞争和挑战,这个组织就是英国文化协会,它至今仍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机构并自始至终保持着非政府组织的地位。⑦ 从以上简短的回顾可见,在欧洲主要国家,民间组织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这反映了它们由于根植于民间,最先捕捉到了新的社会需求,在政府还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没有推出相关的政策和建立相应的机构进行处理和解决时,社会先行组织起来,整合资金和力量,在这一领域开展有效率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这一事业的发展。那么,各个国家的政府对此又相继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二 政府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的有力保障 民间组织的先行工作,让政府看到这些海外学校完美地担当着文化交流的媒介和使者,如1943年在“法语联盟”成立60周年之际,戴高乐将军的临时政府曾公开宣称,“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精神和道德的自由碰撞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播,让所有人从中受益。组织这样的碰撞和交流,就是‘法语联盟’诞生的原因,也将是‘法语联盟’继续存在下去的原因。”⑧而这种文化交流无疑非常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法国的国家形象,从而进一步推动政治和经济等其他层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因此,法国政府在20世纪初期便开始认识到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决定把文化外交纳入到法国外交体系当中,并将之视为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海外传播法国文化由此成为“神圣的使命”。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