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9)04-0044-06 冷战结束后,国际核不扩散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西方学界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致可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类;①虽然中国学界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核不扩散机制面临危机,②但未深入说明该机制为什么会走向危机。核武器危及人类生存,一旦失去控制,则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只有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清晰界定与评估,才能使人们真正认识和重视该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词义上讲,危机一词具有四种含义:关键的时刻、危险的时期、艰难的时期和转折关头。③虽然这四种解释在表述上有一定差别,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即指某些事情的发展已到了负面的极限,并有可能发生本质性变化的一种状态。本文要阐明的是:冷战后的核不扩散机制较冷战期间的核不扩散机制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目前已面临危机。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维护核不扩散机制问题上应该有所作为,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 冷战后的不可控困境 分析冷战后核不扩散机制问题,可以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下简称NPT)的执行情况为依据并用比较的方法进行。NPT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核心条约,也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存在的前提。NPT于1968年由英、美、苏等59国签署,1970年正式生效。该条约共有11条,包括五大方面。④本文仅对不扩散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和核裁军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制度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此说明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危机。 (一)不扩散核武器。这是NPT的首要规则,该规则的控制对象涉及核武器、爆炸装置的转让及对原料、特殊裂变物质的控制。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第一,越来越多的行为体试图获得核武器和核原料。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裂变技术不会产生核武器扩散,美苏两国对核材料和技术的控制并不严格。当核大国发现任何铀浓缩工厂既可以生产反应堆燃料,也可以生产武器级核材料后,这一情形有所改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苏在核政策上就转为阻挠他国和平利用核能。在冷战期间,坚持开展和平利用核能研究的国家是法国、日本和德国,也是在这个问题上与美苏矛盾最尖锐的国家。此后,这几个国家都先后拥有了和平利用核能的能力。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个矛盾便从西方国家之间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西方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国等工业国家才是最有可能生产核武器的国家;作为主权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⑤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由于军用、民用核技术之间并没有森严的界限,因此的确存在通过和平利用核能继而研发核武器的可能性。此外,冷战中美苏矛盾掩盖和控制下的世界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和国家冲突在冷战后凸显,加之全球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以及地区与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人群在贫困和绝望中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产生了刻骨铭心的仇恨。尽早获得核材料、核技术和核武器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恐怖主义组织执意追求的目标。 第二,行为体获得核武器、核原料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冷战时期,人们主要担心有核国家向无核国家扩散核武器和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部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些无核国家走上了自主研发核武器的道路并在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都先后进行了核试验。此外,核材料走私、核技术扩散、核人才流失的态势在冷战后愈演愈烈,成为行为体获得核武器、核原料的捷径。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4年,国际上发生核材料走私事件高达300多起,⑥由此带来的核扩散恶果很难估量。 如果说冷战前核扩散问题主要集中在少数西方大国并以和平利用核能为目标,那么冷战后的核扩散则已演绎成为一种具有不确定目标和不确定区域方向的复杂问题。NPT不扩散核武器的规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核裁军和签署并履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冷战中,美苏核竞赛的特点是:一方面,核竞赛步步升级;另一方面,核裁军层层上演。1963年,美苏达成《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⑦1969年,双方又开始了重在“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数量的谈判。1972年5月,美苏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⑧和《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979年6月,美苏又签署了《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⑨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东西方缓和的背景下,美苏核裁军谈判的重点迈向了“削减”阶段。1987年12月,两国达成销毁一整类核武器的《美苏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7月,双方又签署了《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⑩冷战结束初期,1993年1月,美俄还签订了《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1)在条约中双方确定在2003年之前把战略核弹头总数各自削减到3000~3500枚并销毁部分分导式多弹头。然而,2001年12月13日,美国借九一一事件打击恐怖主义之机,宣布正式退出反导条约,2002年6月13日,美国退约生效;次日(6月14日),俄罗斯宣布将不再遵守《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美俄原计划到2007年底将各自战略核弹头削减到2000~2500枚,但表1的数据表明,这个目标已不可能实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俄双方同时加紧研制新式核武器、运载工具或导弹防御系统。2004年,普京总统宣布,俄正在研发新型战略导弹。2001年,美国《核态势审查报告》写道:美国“可能需要对现有核力量进行改进……或发展更适合国家需要的下一代核武器概念。”(12)此外,美国不仅在本土和盟国领土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且决定在2011年前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这意味着美国把导弹防御系统推进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总之,冷战后美俄核裁军计划出现大幅度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