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独立”是2008年国际政治中的一件大事,其引发的争议和产生的影响极其深刻。科索沃的独立进程主要由内部动力驱动,但外部力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欧盟作为科索沃争端的主要调停者,其政策演变对科独立产生的影响尤值得加以研究。 科索沃危机时期 冷战时期东西方对立是主要矛盾,科索沃问题并不突出;西欧着眼于瓦解华约组织,拉拢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南斯拉夫,对科索沃没有制定特别的政策。1980年铁托逝世后,科索沃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事件接连不断发生,前南当局多次实行“紧急状态”,均未奏效。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给前南地区形势带来进一步冲击,1991年6月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揭开了南联邦解体的大幕。欧盟作为调停人开始直接介入南政治事务,虽然它想尽力保持南联邦的完整,但形势明显已不可逆转:1991年10月科索沃议会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并立刻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承认,成为南斯拉夫独立风潮中第一个得到外国承认的“国家”;不久,马其顿、波黑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在这样的趋势下,欧盟12国于1992年1月承认了斯、克两国独立。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至此,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不复存在,但由于南联盟的强硬态度,科索沃并没有如愿从塞尔维亚独立出来。 1992年4月波黑内战爆发后,欧盟又介入调解工作,但未取得实际效果,反而引来了美国的干预。最终在美国的主导下,有关各方于1995年10月签署了关于波黑和平的《代顿协议》。波黑危机结束后,科索沃问题再次浮出水面。1998年2月底,南联盟特警部队与科索沃解放军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科索沃危机由此爆发。此后,欧盟积极参与斡旋和调解工作,试图在美国插手前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当时美正在酝酿解决科问题的“第二个代顿协议”,并不断向欧盟施压)。欧盟不愿看到美国在波黑问题上发挥的主导作用继续扩大到科索沃,希望将科索沃问题完全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为此欧盟向南联盟施加以经济制裁为主、军事手段为辅的压力,促使其与之合作。同年3月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只是决定暂停对南联盟的出口信贷和实施武器禁运,而没有对美国关于由北约制定对科索沃军事干预计划的呼吁做出响应。在6月12日的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会议上,西欧大国在军事干预问题上再次同美国的主张形成对立,德、法、英等国都主张对科问题的军事干预必须得到联合国的授权。9月初,南联盟向科索沃当局提出了一项为期3-5年的临时协议,应允给科一定程度的自治。在国际社会的调解和各方面压力下,南联盟和阿族中的温和派进行了谈判,但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1999年,危机再次爆发,年初国际联络小组外长会议就科索沃问题的政治解决达成协议,要求科冲突双方于2月6日开始举行谈判,并在7天内达成“允许科索沃实现实质性自治协议”。但经过两轮谈判,塞、阿两族没有达成一致,南联盟不愿在所谓的“和平协议”上签字。3月24日,在未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因临时协议未奏效而对南联盟心存不满,加上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压力和西方传媒对科索沃问题的大肆渲染,欧盟对南联盟的态度变得更为强硬,成员国中除希腊外都对北约的空袭表示支持。但随着国际社会对北约狂轰滥炸的抗议与日俱增,北约内部的分歧也日益公开化。欧盟委员会5月份发表声明,提议建立欧洲重建机构,以帮助科索沃及其周边国家恢复经济;欧盟理事会则支持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代表欧盟赴贝尔格莱德进行斡旋。6月8日,西方七国加俄罗斯举行八国外长会议就一项有关结束科索沃危机的决议草案达成一致,并决定将该草案提交联合国讨论;同日,南联盟同北约签署了从科索沃撤出军队的协议,北约宣布停止对南的军事打击。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1244号决议;根据决议,南联盟给予科索沃高度自治的权利,但西方国家及国际社会必须承认科索沃仍是南联盟的一部分,尊重南联盟的主权领土完整。与此同时,欧盟发起并主持了东南欧问题外长会议,会议通过了《东南欧稳定公约》;7月30日的首脑会议批准了该公约,并就其实施做出了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南欧稳定公约》是欧盟为实现东南欧的稳定与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方案,即试图通过区域一体化把东南欧吸纳到欧盟的框架内,在统一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内解决东南欧的地区安定与发展问题,这其中就包括科索沃问题。 科索沃问题对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一大考验。在对科索沃政策上,这一时期欧盟一直谋求和平解决科问题,但力不从心;虽然采取了一些外交和经济手段,但都未能阻止科局势进一步恶化;对于北约的军事干预,欧盟曾一直强调要经过联合国的授权,但迫于压力最终同意了美国的方案。不过,此时欧盟并不支持科索沃脱离南联盟独立存在,更多的还是支持其高度自治的地位。 北约维和时期 1999年6月,北约维和部队和联合国驻科索沃特派团进驻科索沃。此后,特派团实施了包括成立科索沃过渡行政委员会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明显有利于科进一步走向独立。2000年10月,科索沃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了地方选举,温和派鲁戈瓦领导的科索沃民主联盟获胜。尽管南联盟对选举结果不予承认,但科索沃在北约维和部队的“掩护”下,事实上已走向“独立”。 这一时期欧盟在科索沃问题上的作用面临边缘化的危险,这促使欧盟进行反思。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空袭南联盟的行为使欧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在解决科危机中沦为次要角色,主要原因是“由于欧洲防务虚弱”。痛定思痛,欧盟决定加快共同外交与防务制度建设,除了将西欧联盟并入欧盟,还计划建立一支能够发挥新的防御作用的快速反应部队。同时,欧盟也意识到必须在非军事领域采取更多措施以促进科索沃争端的解决,并增强自身的影响力。除了通过《东南欧稳定公约》外,欧盟还积极参与并主导了科索沃的重建工作,但成效甚微。这既有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发达等内因,也与欧盟对科经济战略的错误定位有关。科索沃战争结束前,欧盟就有意将科纳入其东扩计划,并对科地区各项经济指标进行了考察,因而在科经济重建的过程中有意以适应欧盟标准来塑造其经济,并将工作重点放在相应政策上,殊不知经历过战火摧残的科索沃之失业和贫困问题远比适应欧盟标准更为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