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历史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竞选人贝拉克·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对于美国政治与社会文化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奥巴马胜选既是共和党执政8年导致的政治与经济困境所致,也得益于他的多民族多文化出身背景。奥巴马的成功,加快了美国老一代黑人领袖向新一代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还表明在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以黑白种族划分的美国政治格局并未彻底改变,这预示着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将不得不致力于一种种族和阶级平衡的社会政策。 从奥巴马在民主党内与希拉里的初选竞争,到最后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大选角逐,人们可以看到美国政治舞台上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政治文化现象。这种政治文化现象称之为奥巴马现象。它标志着以奥巴马为代表的新一代黑人政治家在美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一代的黑人政治家不同于他们的20世纪60年代的先辈。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是黑人中产阶级的精英,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美国身份,而不是自己的种族身份。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加以密切关注的美国社会文化现象。在1965年,在南方的11个州中,在600万够年龄参加选举的黑人人口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黑人登记选举。在佐治亚州,仅27%,在亚拉巴马州19%,在密西西比州6%;更遑论竞选州长、国会议员和总统了。而在2008年的大选中,非洲裔美国人投票的人数是史无前例的,占整个美国投票选民的13%。这个数字凸现了美国社会中在过去40多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本文认为,党派、经济、伊拉克、移民、种族政治、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等因素催生了奥巴马现象的产生。 一、党派因素 共和党在执政了近8年之后面临困境,这给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提供了条件。 二、经济因素 奥巴马现象之所以成为可能,还与当前美国经济状况,特别是继次贷危机而起的金融恐慌引起的不满情绪分不开。奥巴马一直直接攻击麦凯恩,攻击麦凯恩所支持的布什政府把巨大的联邦财政盈余变成了巨大的赤字,认为如果麦凯恩当选总统的话,那将是糟糕的布什第三任期。据对参加大选的选民的调查,6/10的选民认为经济是他们决定选举总统候选人的主要因素。 三、伊拉克因素 奥巴马战胜希拉里和麦凯恩的王牌之一就是他在2002年在国会投票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使他在美国大多数选民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错误的情况下先得时势之利。他奉行“现实主义的”多边的外交政策,强调注重诸如全球变暖、恐怖主义和疾病等的“跨国界的”威胁,认为美国应该主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利益采取行动。在竞选中,他称自己当上美国总统之后,将在16个月期间将美国军队从伊拉克撤回来,结束美国在伊拉克的存在。 四、移民因素 奥巴马个人的复杂的种族背景,使他在少数族裔中具有一种亲和性,更容易得到移民的支持。 五、种族政治 从奥巴马现象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大选中,虽然以黑白种族划分的政治仍然存在,但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担心的“布莱德利效应(Bradley effect)”并没有发生。 六、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 奥巴马现象的产生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所开创的时代氛围。这一时代氛围使新一代黑人领导人崭露头角。他们是在“伟大社会”计划和冷战结束后形成世界观的。奥巴马就是其中之一。 七、结论 总的来讲,奥巴马现象的产生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所开创的时代氛围。奥巴马并不是沿着黑人种族政治的道路而在美国的政治舞台崛起的,他是在主流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是在“伟大社会”计划和冷战结束后形成世界观的。奥巴马的成功加快了美国老一代黑人领袖向新一代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以他为代表的与美国主流文化融合的新一代黑人领袖视野更为广阔。 奥巴马的当选表明,虽然以黑白种族划分的政治仍然存在,但是自19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美国政治社会氛围改善,种族关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不能由于奥巴马的当选就断定在美国已没有种族问题,或者说种族问题已经得到相当的改善了。在竞选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表明,在美国社会中存在对奥巴马的偏见,在一部分群体中这种基于种族的偏见还相当严重。 不管奥巴马愿意还是不愿意,他当选美国总统后都将面临一系列悖论。悖论之一就是,他一方面要当白人占绝大多数的美国的总统,另一方面又要成为美国黑人最有力的声音。 显然,奥巴马将致力于一种种族和阶级平衡的社会政策。一方面,他认为给予少数族裔在就学与就业方面一定优惠的肯定性行动是完全必要的,另一方面,他必须考虑到贫穷的白人群体的需要,在执行肯定性行动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在此问题上,阶层而不是族裔,将是他主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将是意味深长的,那就意味着黑人影响力的削弱,而不是加强;那就意味着要集聚人们支持对种族歧视和不平等政策的谴责反而将变得更为困难。种族问题在美国的政治与社会文化日程中反而会更加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