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08)06-0041-46 结盟外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实体在正式或非正式安全协定之上开展的外交。① 结盟外交与中立外交存在类别上的差异。结盟外交的本质是博弈,其任务是管理彼此间安全合作关系,尤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决策者如何因势利导、调整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这一理性选择模式下,结盟外交的决策者会与各个层面的竞争对手展开博弈。 一、普特南的双层博弈模式及其内在缺陷 国际安全竞争本质上就是国与国、集团与集团之间塑造对自身有利权力关系的竞争。从决策者角度来看,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身份——在国内是执政党,他们经过一定的程序掌控国家机器,享有国内最高管辖权;在国际上他们是主权国家意志的载体,代表主权国家同他国谈判。目前就内政与外交的互动而言,学界存在着双层博弈模式假设。双层博弈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1988年在《国际组织》杂志上撰文提出的。他认为:外交谈判过程总的看来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双层博弈,并认为决策者实际上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平台展开博弈,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博弈中讨价还价,并在内政与外交两个层面寻找平衡点。② 普特南的双层博弈模式丰富了外交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模式,解析了外交谈判的双重特性,在国际安全竞争问题上具有普遍解释力,但是仍然存在局限性。首先,他提出的双层博弈理论更符合西方民主体制下外交的特点,对于威权式国家的决策行为缺乏普遍解释力。如在有些专制或世袭制国家,决策者不一定在决策中充分考虑反对党的意志,甚至某些国家根本不存在反对党,国内的制衡作用不太明显。其次,普特南的双层博弈理论过于简化,未能考虑到决策者权衡的多重因素,例如他未能解释国家在结盟状态下是如何参与多重博弈的。因此,普特南的双层博弈模式理论的最大软肋是他忽视了国家的结盟偏好——当一国选择不结盟外交时,决策者实际上是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层面展开博弈;当一国选择结盟外交时,决策者身份呈现多元化趋势,普特南的双层博弈模式就会有局限性。 二、结盟国家的“三层博弈”模式 本文在普特南的双层博弈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三层博弈”模式的理论假设,认为结盟外交本质上是博弈,它包括执政党与国内反对党、盟友以及敌国的相互博弈,这种博弈具有三重性,结盟国家的三层博弈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与国内反对党的博弈 当一国选择结盟政策时,执政党与反对党首先会在国内展开博弈,前者会在国内兜售自己的结盟政策,希望赢得国内的支持,通过财政预算。为增加国内在野党、政治团体、主流媒体和普通民众的支持,执政党会千方百计宣传自己的外交政策。由于观念、利益和立场的不同,国内各种政治派别对于同特定国家开展安全合作存在不同看法。例如“9·11”后,布什总统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向美国国会游说,要求国会解除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制裁,并希望国会能够拨款、支持巴基斯坦参与美国的反恐战争。但是国会以巴基斯坦民主化进程遥遥无期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后经总统与国会的博弈,国会同意行政部门(白宫)与巴基斯坦政府建立以反恐、推翻塔利班政权、清剿基地组织成员为主要任务的战略关系。在这场反恐战争中,巴基斯坦同美国政府通力合作,成为美国“反恐”战争中最重要的前线国家。2007年7月21日,巴基斯坦外长卡苏里(Khurshid M.Kasuri)在美国芝加哥发表讲话时指出:“截至2007年6月,巴基斯坦在同阿富汗的边境线上驻扎了9万军队,采取了多达85次的反恐军事行动,共抓获和打死数百名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成员。”③ 美巴结盟外交的运作与美国国内政治博弈不无关系,它实际上是美国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只有当决策者在国内赢得了反对党和其他部门的支持时,他们才能够在对外政策制定上有充足的资源加以支配,确保对外战略的实施。 2、与敌国的博弈 决策者开展的第二层博弈是与敌国或潜在敌国的博弈,其核心是安全博弈,亦即敌我双方围绕安全利益冲突点展开激烈的竞争。决策者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往往会确立战略目标,而战略目标的设定与本国的实力尤其与决策者能够调动的资源息息相关。例如,1996年2月23日,在美国的积极协调下,土耳其和以色列签订了《军事训练合作协定》,该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双方结盟外交的开始。两国的安全合作主要针对共同的邻国和竞争对手叙利亚。随后,土耳其与叙利亚展开了博弈。1998年10月,土耳其要求叙利亚停止支持库尔德工人党游击队,并在土叙边界地区陈兵数万,要求叙利亚驱逐库尔德工人党领袖奥贾兰,否则将对叙利亚采取报复性打击。④ 尽管叙利亚采取了反制措施,但最终不得不满足土耳其的要求,并于当年10月驱逐了奥贾兰,土耳其在同叙利亚的博弈中充分利用了土以战略合作关系的威慑力,以最后通牒的方式威逼叙利亚,实现了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