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同一天,格鲁吉亚向南奥塞梯开战,俄罗斯迅速出兵反击,并承认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独立。这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第一次在境外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第一次支持独联体国家中“未被承认共和国”独立。当西方媒体反复播放俄罗斯坦克进入格鲁吉亚的镜头时,其刺激眼球的轰动效应不亚于“9·11事件”。西方有记者惊呼,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引起人们对新冷战的恐惧”①。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公开声称,俄罗斯不害怕“冷战”。但也有专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法国的社论作者雅克·于贝尔-罗迪耶称,“世界没有重回冷战时代”②;美国华盛顿国际安全研究所俄罗斯和亚洲项目主任尼古拉·兹洛宾认为,俄罗斯的行动为西方建设新国际体系扫清了障碍,③为西方建设新的国际秩序放开了手脚。④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相互间也有一定区别,有些观点一时还难以得到印证,但有一个共识,即认可俄格冲突预示着国际关系体系的某种变化。 西方扩大冷战成果的步伐受阻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首的西方作为“胜利者”,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不断去收获和扩大“战利品”: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战败国”进行“民主改造”,改造了一茬不过瘾,又发动“颜色革命”,将自己的代理人直接推上这些国家的领导宝座;积极推广“休克疗法”,以求迅速改变“战败国”的社会经济体制,将这些国家“驱赶”进西方主导的市场经济;积极推动北约东扩,但凡不服从者,便遭遇南斯拉夫那样被轰炸、被肢解的下场。北约作为昔日俄罗斯的主要对手,从军事上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在扩张至俄罗斯西部后,又包抄其南部,以“囿俄于国门之内”。正当格鲁吉亚、乌克兰可能成为下一批北约新成员时,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亮出了“红牌”。 格鲁吉亚率先对南奥塞梯发动战争,直接理由是为了阻止南奥塞梯分裂国家,深层原因则是为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扫清障碍。当地时间8月8日凌晨,即北京奥运会开幕之日,格当局不顾先前由中国提议、在62届联大上通过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也不顾北京奥运会前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再次发表的《奥林匹克休战》声明⑤,出动约5000兵力,以及飞机、火箭炮、坦克等重型装备,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及其附近村庄发动军事进攻。格领导人企图趁着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伏尔加河上休假、总理普京在北京出席奥运开幕式的机会,出其不意,迅速占领南奥塞梯,对其实现“有效管辖”,为格加入北约扫除障碍。 从武装冲突爆发后美国支持格鲁吉亚的强硬立场不难看出,这一事件与美国有着密切联系。虽然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普京的猜测,即美国某些政治力量为了选举需要,策划了这场军事冲突,但至少有事实可以证明,该事件与美国怂恿政策有关。2005年5月,布什访问第比利斯时就明确表态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为了使格军更接近北约的标准,美国不但向格鲁吉亚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还派遣130多名军官按北约的要求培训格军。2008年4月,布什在布加勒斯特北约峰会上就曾积极推荐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成员国行动计划”,因欧洲一些大国的反对,北约峰会推迟了接纳这两国为候选国。7月10日,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第比利斯,在谴责俄罗斯制造地区紧张局势的同时,再次强调“美国坚决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⑥。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1650名队员与格军在当地举行了持续近一个月的“立即反应-2008”联合军事演习。几乎在演习结束的同时,格鲁吉亚就打响了进攻南奥塞梯的第一枪。 格鲁吉亚当局很清楚,欧洲大国之所以拒绝格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原因之一是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地闹独立,格政府不能有效管辖其行政疆域;原因之二是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国不希望因接纳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人约而激怒俄罗斯。同时,格鲁吉亚当局看到,美国是其“入约”的坚定支持者,而且美国在格俄矛盾中始终站在格一边。简言之,格鲁吉亚敢于冒险采取军事行动,是寄希望于美国这一坚强后盾,认定俄罗斯不敢反击,且认为俄罗斯即使敢于动武,美国也不会袖手旁观,而格一旦军事冒险获得成功,就可以收回南奥塞梯,也可以向“老欧洲”证明俄罗斯不可怕。然而,格鲁吉亚失算了,俄罗斯立即反击,对格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打击。美国除了将格在伊拉克的800名军人运送回国外,并没有对俄采取强硬干涉行动。尽管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呼吁北约对俄进行“十字军东征”,但是没有得到回应。⑦ 俄罗斯在格军攻入茨欣瓦利8小时后,便出动9000兵力进入南奥塞梯,用重型武器将格军打得溃不成军。俄军还攻击了格鲁吉亚的十几个军事基地,击沉了一艘格导弹快艇,给格方共造成了20亿欧元的巨额损失。⑧俄罗斯出兵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为了保护俄罗斯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为南奥塞梯90%的居民持俄护照,是俄公民;二是为了履行维和义务,因为根据1992年俄、格及南、北奥塞梯达成的协议,由俄、格、南三方组成维和力量,保障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冲突地区的稳定,该协议得到联合国安理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