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3-0026-06 1931年圣诞节期间,胡塞尔仍未间断对时间问题的思考,成果见于手稿卷宗C11/59a-69b① 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卷宗的封面上,除了提示性的内容摘要外,胡塞尔还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1931年12月(圣诞节)。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胡塞尔常常在手稿卷宗的封面上留下一些提示性的词句,以便日后查询。但是,直接在内容摘要的旁边加上评语“非常重要”,这在胡塞尔的手稿中是非常罕见的。从关键词来看,我们似乎找不到任何新颖之处。“活的当下”、“同一性”、“构造”、“基质”、“统觉”以及“行为”等词汇都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术语。这自然会引起我们的警觉和疑问: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这份卷宗“非常重要”?难道胡塞尔此处在论证方式、表述思路或概念辨析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如果确实存在新的转折,是否可以在胡塞尔的相关文本上找到痕迹?还有一个相关的但并非因此就显得不重要的问题是:胡塞尔的研究者们注意到这一现象了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圣诞手稿”的主要内容。 一 “圣诞手稿”本来是一个整体,没有分节,但编者D·珞玛(D.Lohmar)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分为三个小节并分别配上了标题。分节以及所配的小节标题基本上是准确的,我们下面的内容介绍也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基质(Substrat)的构造性本质。在胡塞尔现象学那里,基质作为各种感觉属性的载体,不是像自然态度所认为的那样外在于感知或先行于感知而存在,恰恰相反,基质作为支撑诸感性显现的同一性的对象是自我构造的结果。胡塞尔在这份手稿里以与其他文献略微不同的方式描述了基质的构造过程。[1]232-236首先,所有对回忆次序的整理最终“导向印象性的当下”(impressionale Gegenwart)。我有各种各样的回忆,有“黑暗的”回忆,有前后一致或不一致的回忆,有失实的回忆和片断性的回忆,也有非正常的甚至假象性的回忆。我会怀疑某些回忆,我也会努力地纠正某些回忆,有时我甚至需要一种支撑(例如,某织物上的一颗纽扣)来帮助回忆。无论如何,清晰的回忆最终都意味着回忆中的全部序列前后一致地得到排列并与直到当下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所有对空间事物的感知序列最终都“上升至一个整合性的最优值(kulminierend in einem integralen Optimum)”。我对空间事物(比如灯)的观看会带来不同的感觉序列或显现序列,事物(灯)的各个侧面的规定性也被给予我。所有这些序列和规定性最后达到一个不变的顶点(我的动觉的变换以及实践中的期待也一再地证明了这一顶点即那种在不断变化中始终不变的东西),并汇聚成一个最优值,同一性的基质由此而得到构造。 需要指出的是,回忆指向当下是物的基质得以构造的前提,因为任何空间感知序列对我当下的感知来说都必然已经成为过去,如果这些过去作为回忆序列不能得到清晰的整理并被导向当下,作为“此时”和“此地”的最优值是无从得到设定的。 不过,胡塞尔进一步指出,构造出同一性的基质对于个体对象的显现而言是充分的,但对于客观世界的出现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还需要另一个证明:物的共在(Koexistenz)。 第二部分:客观的、时空的世界的构造。物的共在以人的共在为前提,要弄清客观世界的构造,必须先探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在这里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心理物理此在,作为地点,作为在空间中的众多现实物中的一物,是如何构造出来的呢?我的此在与他人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胡塞尔给出了不同于《笛卡尔式的沉思》的回答:[1]236-237以物的基质的构造为基础,具有心理物理基质的人也可以作为“最优值”、作为世界上的现实物而被构造出来。稍有分别的是:在人那里,回忆不仅导向对同一性的追求,而且通过表述还带来了确定性并进而推动了人的求知意志(Wille zur Wissenschaft)的诞生。自我和他人的构造顺序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超越论构造的角度看,自我先于他人,但在经验构造的意义上,他人先于我的作为人的存在。我首先看到的或构造出来的是他人在空间中的身体,然后才通过与他人类比的方式把我自己当成另一个人那样来直观,并以统觉的方式构造出自己的身体从而最终构造出我的心理物理性基质。 以此为基础,胡塞尔关于客观的、时空的世界的构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自我和他人构造自身的基质进而通过统觉、回忆和表述等行为构造出客观的、共在的物质世界。但是,胡塞尔的思路并没有停留在共在物的构造上,而是把他的现象学考察从世界的对象构造推进到世界的视域构造上。这时,胡塞尔发现,主体既可以把世界看成一个由有限的共在的存在者所构成的整体,也可以把世界变成一个无限开放的视域、一个任何存在者都能从中获得存在意义(Seinssinn)的总体视域(Totalhorizont)。这样一来,我们便获得了两个阶段的视域概念:总体视域的形成阶段和扩展阶段。在总体视域的形成阶段,② 或按胡塞尔的说法,在世界的入门阶段(Weltvorstufe),我们处于改变(Ver
nderung)之中,我们改变着一切,换言之,我们以原创建(Urstiftung)的方式创造着新的对象;在总体视域形成后,我们虽然也创造新的东西,但这里的“新东西是已有之物的转换(Umwandlung),而不是改变(Ver
nderung)”。[1]239已经形成的视域世界的特点在于,每一次新创造出来的对象都处于事先业已存在的世界中,换言之,交互主体虽然共同创造了新的意义上的存在者,但它从一开始便被视为是通过因果性而来的转换,从而隶属于世界的视域。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构造出来的新的存在者事先都已经存在于时空性中了,都已经是自然或精神化了的自然了。如果说有什么新的东西“在时间上”刚刚进入自然,那么,这仅仅意味着,它进入的是实际的时空性,这种时空性作为未来存在的无限视域已经是现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