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7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10-0087-07 知觉(perception)是指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对事物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感知。知觉经验(perceptual experience)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某种现象特征,即知觉者会体验到一种“那究竟像什么(what it is like)”的感觉。例如,一个人会从红色视觉经验中体验到“红色究竟像什么”的意识感受性(qualia)。知觉内容(perceptual content)粗略地讲是指通过知觉经验向知觉者所传递的信息。关于知觉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在形而上学方面,知觉是我们了解外部物理世界究竟存在什么的主要手段;在认识论方面,研究知觉是研究我们如何达到关于外部物理世界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语言哲学方面,知觉内容是我们的心灵与外部物理世界的关联及互动在语言实践上的体现;在心灵哲学方面,知觉经验中的现象特征与意识及意向性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由于诸如上述原因,当前分析哲学中对知觉问题的研究一直相当活跃。200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本题为《知觉经验》的论文集,其中收集了代表目前这一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的论文15篇。① 另外,2007年和2008年分析哲学的主要学术刊物上也一直在发表知觉方面的文章。本文首先概要地介绍分析哲学中关于知觉经验以及知觉内容的前沿研究状况,然后对艾莱克斯·拜恩(Alex Byrne)捍卫的一种知觉经验的意向理论进行质疑性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对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提出的一种知觉内容的二维理论做支持性的改进和阐述。 一 关于知觉经验的前沿研究状况 当代关于知觉经验的研究的起源大都可以追溯到对以下两大现象的关注:第一,知觉的直接性(perceptual directness)。在正常的知觉经验中,我们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某种内在的、属于个人心灵的东西,而是直接感觉到外部事物及其相关的特性。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我们似乎是直接地看到外部世界的那棵树以及那棵树上的种种特征。这种现象也叫做知觉经验的对世界的开放性(openness to the world),也称为知觉经验的透明性(transparency)。第二,知觉的扭曲性(perceptual distortion)。在非正常的知觉经验中,我们可能会产生错觉(illusion)甚至幻觉(hallucination)。错觉是指把外部世界存在的一样东西错误地感觉成另一样东西;而幻觉是指错误地感觉到外部世界的某处存在着某个东西,其实那个地方什么都不存在。这类知觉扭曲的现象似乎暗示着我们在知觉经验中首先感受到的是某种内在的、私人的东西,而不是直接感受到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对这两大现象的不同的侧重与考量,产生了下面四种主要的关于知觉经验的理论: (1)感觉材料(sense-data)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一个人的知觉经验中,他首先在意识中感知到某种东西或者说某种对象,这种对象一般被认为是不独立于心灵的,并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对象被认为是非物理的。这种非物理的、意识感知中的给予物被称为感觉材料。在错觉或幻觉中,一个人感受到的只是他自己意识中的感觉材料这种对象的特性,而不是任何客观存在的对象的特性。有些感觉材料论者认为我们只是通过感觉材料间接地感知普通的物理对象(尽管这是以表面上似乎直接感受到外部物理对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是一种间接实在论。另一些感觉材料论者认为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都不能感知客观的外部的物理对象,而只能感知感觉材料,这会导致一种现象论或者唯心论。 (2)副词理论(the adverbial theory)。在这种理论看来,从一个人的知觉经验具有某种现象特征这一点推不出存在某种像感觉材料一样的对象,所以就更谈不上知觉经验中的特征是对感觉材料的相应特性的反映。对于一个具有黄色的正方形这样的现象特征的知觉经验来说,感觉材料理论会把这个知觉描述成:某个人正在“视觉上感知一个黄色的正方形”,而副词理论却会把这个知觉描述成:某个人正在“视觉上黄色地且正方形地感知着”。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副词理论,因为这种理论把知觉经验的现象特征看成是对知觉动词的一种副词修饰。 (3)意向理论(the intentional theory)。这种理论将知觉经验当做一种形式的意向性或者说心灵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因此它有时也被称为知觉的表征理论(representationalist theory)。一个意向的心灵状态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关于(about)或表征(represent)世界中某物的心灵状态。因为在心灵中有一个关于外部世界某物有某特性的表征状态并不意味着外部世界就一定存在相对应的实体,因此意向理论就能轻易处理好错觉与幻觉的现象,它只要说那只是一种错误的表征(misrepresentation)即可。另一方面,当知觉是真实的(veridical)或者是错觉时,意向理论则坚持认为知觉中被感觉到的对象就是外部世界普通的、独立于心灵的物理对象。这里没有任何作为中介的非物理的知觉对象,真实的知觉就是“直接的”(direct)知觉。这样就处理好了知觉直接性或者说透明性的现象。 (4)析取理论(the disjunctive theory)。和意向理论一样,这种理论也坚持认为对于真实的知觉来说,其中被感知到的对象就是外部世界中普通的、独立于心灵的物理对象。这里没有中介,只有“直接的”知觉。和意向理论不同的是,关于幻觉,这种理论认为尽管幻觉经验在主观感受性上与真实的知觉在现象层面上是一样的,然而幻觉经验根本就不是知觉经验。根据析取理论,对于在主观感受性上一模一样的一个知觉和一个幻觉来说,关于它们的最基础的共同描述只是一个析取的描述:具有这样的主观感受性的经验或者是一个真正的知觉,或者只是一个幻觉。这种理论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有的析取理论的倡导者认为,只有这种知觉理论才能让知觉直接地接触到外部现实,从而不给怀疑主义对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攻击留下任何余地。然而这个断言本身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是非常可疑的。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