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投入与文化经济政策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9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意义和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各项文化建设。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为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在一些地区,符合文化事业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机制已具雏形。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化投入总量逐年增长,有力促进了我国各顶文化事业的建设。从1981—1995年的15年间,全国文化艺术基本建设和事业费总投入累计达451.53亿元,年均递增16.16%;广播电影电视业总投入累计达615.83亿元,年均递增23.87%。国家新闻出版署直属单位“八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4.1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4.46%。文化投入的持续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艺术业根据社会需求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发展。截止到1994年底,全国已有文化艺术机构近6万个,从业人员44万多人。其中,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698个、各级文化馆2887个,比1980年分别减少835个和25个;公共图书馆2596座、博物馆1161座,比1980年分别增加846个和796个。另外,还有售书网点近6万个,各类音像发行单位、录像放映点、歌舞厅、卡拉OK厅及其它娱乐设施遍及城乡各地。广播影视业蓬勃发展,已基本形成多层次、综合性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截止到1994年,全国共有电影制片厂22家,年产故事影片148部;广播电台1107座,比1980年增长1001座,广播节目达到1296套,广播人口覆盖率提高到77.5%,比1981年增长了23.8个百分点;电视台766座,比1980年增长728座,电视节目达到84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提高到83.4%,比1980年增长了33.9个百分点。新闻出版业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到1994年,我国共有出版社513家,比1980年增加了349家,年出版图书10.38万种;公开出版的报纸1015种、杂志7325种,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743种和5134种;音像出版社发展到204家,录音制品发行总量已达到7613.92万盒(张),录像制品发行总量达到366.4万盒(张)。目前,我国各类文化事业机构和设施总量已具有相当规默形成了较强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文化发展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文化建设投入和文化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文化投入向电视等高技术重装备的新兴行业倾斜。仅以1991—1994年为例,1991年文化艺术业和广播影视业总投入76.71亿元中,广播影视业占54.93%;1994年两行业总投入182.81亿元中,广播影视业所占比重提高到64.07%;1991—1994年,文化艺术业总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3.85%,广播影视业为40.60%,后者高出前者16.75个百分点。文化投入结构的这一变化,符合社会需求变迁和文化传播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电视、电子出版等用现代科技装备起来的新兴文化行业,其带来的文化生产和消费革命是传统文化行业无法比拟的,不仅提高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而且扩大了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沿海地区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文化艺术业总投入情况看,在全国地方事业费总投入中,沿海六省三市(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所占比例由1985年的35.8%、1989年的45.87%增至1993年的49.59%;在地方实际完成基建投资中,六省三市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4.32%、1989年的48.54%增加至1993年的48.9%。1993年地方广播电视总投入中,六省三市已占53.59%。随着文化投入的大幅度增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兴建了一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 (三)国家积极扶持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困难,为进一步增强和引导贫困地区的文化投入,设立了“万里边疆文化长廊”、“边境地区广播电视建设”以及“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这些专项先后共投入资金数亿元,配合地方投资建设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使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得到改善,农村和边境地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得到提高,对推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文化投入呈现多元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增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各级政府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市场机制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文化单位自筹投入及社会各方面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八五”期间,广播影视资金投入中政府投入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68.49%下降至1995年的60.49%;文化艺术业事业费投入中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78.3%下降至1993年的56.1%。文化投入资金来源于多种渠道,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仅靠预算内拨款的单一化局面。一些地方创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投入、建设和经营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文化建设,给文化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目前,这些地方的文化事业投资既来源于预算内拨款,也来源于银行贷款、经营收入、社会捐助和利用外资等多种渠道。尤其是各类文化发展基金的建立和股份合作制的引入,不仅动员社会资金用于文化事业,增加了文化投入的总量,而且增强了社会各界关心文化发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