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综述 应当说,“殖民文化”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曾经饱受殖民文化的屈辱。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个话题被人们逐渐淡忘了。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这个话题又逐渐被人们重新提起。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殖民文化”的争鸣。这场争鸣还在继续进行中。笔者仅就截止目前的各家观点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 《人民日报》于1995年9月22日发表赵应云题为《警惕“殖民主义”的苗头》的文章。文章指出:“在生活中,也有与爱国主义旋律不和谐的杂音。比如随着大量新店铺的开张,带‘洋’字号的招牌也日渐多了起来,什么‘戴拿斯桌球城’、‘芝加哥娱乐厅’、‘圣保罗精品屋’。还有,明明是自己的名牌服装,却非要用‘中国的皮尔·卡丹’标榜不可;就在家门口的一条商业街,却偏要以‘东方的华尔街’来提高身价,本来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宾馆,却硬要扛上个‘中国夜巴黎’的霓虹广告牌,就连千年古城苏州的河堤上,也赫然写着要把苏州建设成‘东方威尼斯’的标语。苏州就是苏州,威尼斯就是威尼斯,各有情调,何必不顾身份,硬开洋荤呢?更有甚者,某地某城某街道,满眼洋文招牌,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说不清,只落得一片‘殖民文化’的气氛,实乃让人憋气,让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齿冷。这还只是从商业看文化,从商业看人格和国格,联系到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殖民文化’倾向,联系到政治经济生活中不要人格和国格的现象,虽然只是一种苗头,也值得我们警惕,保持清醒的认识。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让‘殖民文化’泛滥开来,由此培养出一批新的‘殖民文化’爱好者,不断地对‘殖民文化’提出新的需求,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是另外的样子,我们就既对不起一百多年来反对殖民主义的仁人志士,又何以对得起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 二 《经济日报》1995年10月20日在《“文化殖民主义”现象不可等闲视之》的总题目下,发表了王蒙、丛维熙、刘心武等的文章。 王蒙说:关于殖民文化,“我想这是一种过程性的摇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处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与外界接触甚少;这种封闭状态一旦被打破,尤其是国外一些商品的质量包括服务质量又的确比较好,这就难免导致人们的羡慕心理甚至是盲目崇拜。这种现象是否能够一概称之为殖民文化,我暂时还不想妄下判断。因为情况的确比较复杂,需要具体分析。 “比如有些商品的‘洋’名仅仅只是表示该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准,是为了与国际贸易接轨的需要,如桑塔纳、奥迪;有的‘洋’名则更多地是在显示一种正宗,如莎拉伯尔烧烤无非是在表达自己是正宗的韩国烧烤。但的确有‘假洋鬼子’的存在,明明是百分之百的国货,却偏偏起上一个莫名其妙的‘洋’名或是准‘洋’名,既无中文标识,也没有任何中文说明,实际上对中国消费者构成了一种欺骗。这样一些‘假洋鬼子’的作为,与其说是一种殖民文化,不如说是长期封闭后的愚昧。” 丛维熙说:“时尚中的‘洋’,可谓色彩纷呈。同样是中国某一酒厂出的酒,一旦贴上洋标签,立刻标价猛增。因而有的外国商人只卖商标,实际是新瓶老醋。这只是崇洋百象中之一象,崇洋、赠洋、贻洋、猎洋之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分析一下其中透因,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某些真牌洋货比我们的要好。我国建国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不仅损伤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严重伤害了生产力;而更为重要的恶果,是延误了我们宝贵的建设时间。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我们当有深刻的自省,如果缺乏这种自省,崇洋百象怕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刘心武说:“从文化学角度看,‘洋’名称的近乎泛滥具有某种规律性,一种文化总是从经济相对强盛发达的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强势文化的这种流动趋向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例证并不鲜见。譬如我国的盛唐时期,其灿烂的文化就向外流传,以至今日的日本到处还充满了唐文化的痕迹,如相扑、花道、茶道等。 “我们正处在20世纪末的星球上,这是一个经济发展趋于全球化的时代,而我们毕竟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还相对滞后,除非闭关锁国,否则,这种文化的流动就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对这种现象应该持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 紧接着,《经济日报》1995年11月3日又在《“文化殖民主义”现象还须深入透视》的总题目下发表季羡林、夏家骏、贾春峰、郑必来的短文。 季羡林说:殖民文化“现象的出现也有其种种原因,制造‘洋’名称者或许是为了宣传、为了提高知名度,社会上也偏偏有那么一些人尤其是部分缺乏分辨能力的年轻人对正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或场所不感兴趣,而一沾上‘洋’味就来劲。这种心理不是健康的、正常的,这也是一种崇洋媚外。这样一种社会风气既值得思考,也需要改一改了。 “附带说一句,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中说到现在文章中也流行加‘洋’字,我想这种现象与前面提到的那些要区别对待。文章中出现外文应该看文章本身是否需要以及是否合理,比如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分别缩写成CCTV和BTV就没什么不可。因此,对待文章中出现的外文应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 夏家骏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滚滚而来,我们所固有的这种特色正在被削弱,一些匾牌和商标的命名赤裸裸地逐‘洋’趋‘洋’,种种‘洋泾浜’式的命名既暴露出对民族传统的悖离心态,又令人费解。一些刻意标新立异的命名既不能用中文来解释,也无法用外文去说通,如果硬要套用英文意译,其含义更是莫名其妙,甚至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