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之事早已有之。但将休闲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则是近一个多世纪的事情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韦伯伦(T.VEBLEN)所著《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胡伊默译,中华书局于民国二十五年出版。)是我们见到的较早涉及休闲文化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直到今日,一般有思想的人,均以为相当的闲暇与避免操业——维持生活的操业——是有价值的、美丽的,甚至是无可非难的人类生活的必须条件。在一切文明人的心目中,闲暇的生活,无论就其本身或其结果而论,都是美丽的高尚的。” 休闲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个人无时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因此,加强对闲暇时间的研究,对日常生活的自省,这不仅仅是一个了解国际新思潮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社会发展问题。 一、休闲文化的内涵 休闲文化是指人的闲情所致,为不断满足多方面的需要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生命状态,它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着力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们在休闲状态,通过人类群体所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完整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可以说,人类的精神文明发端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又为人类提供了闲暇、伴生了闲情逸致。古希腊的许多大思想家认为,哲学、宗教、艺术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闲暇活动的副产品。休闲反映时代的风貌,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变更的缩影,透过休闲,可以了解其他文化形式,当然也能了解整个人世沧桑的变化。 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遍于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之中,因此,它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人作为休闲文化的主体主要面对三个对象:自然、社会和人。 二、休闲文化的发展历程 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休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和必然的联系。 人类在早期的原始朴素赤贫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无论是作业,还是闲暇都为了同一个目的——生存下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创造的财富日益增多,便有了闲暇时间,因而,闲情的需要慢慢地从劳动中分离出来。 古希腊人把休闲看作是不同于工作又高于工作的行为。发现数的和谐、优美的音乐、奔放的舞蹈,便是逻各斯人闲情的产物。我国古代文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吟唱,都是闲情逸致的典型表现。 随着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爆发,诞生了资产阶级新权贵,他们在获得物质享乐的同时,开始注重和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受。有闲阶级注意自己的举止和修养。“闲暇方式常采用‘非物质’的,是准学究或准艺术的以及论及各种事变的知识。” 马克思特别重视闲暇时间的研究,他称“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他在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时,特意又把论述转到人本身方面来:“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生产的一个条件。”在这里马克思高度评价有广泛需要的人为“完整的和全面的人”,把具有多种享受能力视为高度文明的人的一个特征。他还从消费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谈到,“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低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决不是禁欲(马克思用了黑体字),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对闲暇的精辟和深刻的论述,是发展休闲文化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在普遍地增加,闲暇对于人们多方面的发展自己的要求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人类追求休闲的愿望也更加迫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及其他休闲活动快速的增长,并随着旅游目的地和吸引地的创新,为休闲的度假方式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变化无穷的娱乐设施与项目,使得度假休闲的人们可以充分地选择他们追求的去处,以满足人们学习知识、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近一、二十年,休闲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大大地刺激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本世纪60、70年代,各种国际劳动组织关于劳动者权益宣言相继出现,从而在法律上对于闲暇与闲情予以了充分的保障。1970年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讨论通过的《消遣宪章》中对消遣时间有过说明:消遣时间是指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以后,完全由他本人自由支配的一段时间,它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还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条件。建立于闲暇时间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满足,产生一种美好感。与此同时,西方许多学者从文化批判、意识批判、日常生活批判等角度发表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