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建国大学校过去我没到过,但她的声誉和业绩,却早日植根在我的脑海中。因为建国大学校拥有像成元庆教授这样一批一流的专家学者和“文化使者”,他们的名声和影响,早已飘扬海外,延及中国了。 (一)成元庆是自觉的中、韩文化交流的多才使者 一九九三年五月,余应韩国汉城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李炳汉教授之邀,参加“国际神话与文学研讨会”,会后,拜谒了建国大学校音韵文字学家春虚成元庆教授,一见如故,握谈甚欢。他对中、韩文字音韵及其关系深有研究,并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苏轼作品,体研颇精。会见中,我看到了他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其内容自《诗经》、《楚辞》一直到现代文学的鲁迅、朱自清作品,横跨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他都能择善而从、安排精当,足见他的学识渊博、高屋建瓴。当我翻到苏轼作品教材时,成元庆教授当即兴高彩烈地背诵起苏轼民歌体诗《薄薄酒》来:“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我是特别喜爱苏轼诗文的,也不禁与他合吟着下文道:“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我们二人真可谓“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庄子·渔父》)也。 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确乎如此。成元庆与我虽是初次见面,他甚至颇有自谦谨慎之意,但他的内在本真品性却是无法隐藏的。于是,我通过体验,发现成教授不仅博学笃志、才华横溢,而且性格开朗坦直、旷达乐观,他的淳真敦厚和高标逸韵的风采,尤为我所倾倒。欢饮间,我当即为他赋诗两首。其一《为春虚成元庆教授画像》云:“自有高标质,直如古瑟弦。苏寰独立乐,处处有青山”(注:“处处有青山”,乃元庆教授口语也)。其二《喜相缝》云:“相知何必旧,倾盖胜故初。共类勤偲切,同声互应呼。但夸鲈味美,唯感酒情殊。君醉余姑返,明朝许来乎?”从此我们便结下了真挚的友谊,不断有鸿雁书信来往,或相互切磋文艺,或交流学术信息,裨使中、韩文化的交流有所拓展、有所建树。 我称成元庆教授为“中、韩文化交流的多才使者”,是有充分依据的。 成元庆教授自幼承其先考乐轩先生之庭训,即醉心于汉学。他又遵从仲华氏所谓的“治学必先从声韵入,由声韵以通字学,字学通而后读群书,则豁然贯通”的道理,仰钻俯研,默识强记,孜孜矻矻,历尽艰苦,数十年如一日,终成鸿儒。当他早在建国大学修硕士论文时,就择定了“郑松江《关东别曲》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比较研究”课题。当他赴台湾师范大学攻读博士时,又撰写了学位论文《十五世纪韩国字音与中国声韵之关系》,受到了普遍的赞誉。他当时不仅被认为是外国人能考中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学者,史无前例;而且被认为是韩、中音韵比较研究的最先发轫者。这期间,他作为“韩国、中国学会”会员,“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员,自觉地肩负起促进韩、中文化交流的重任。自一九六五年起,他十次往返台湾、香港地区,或游学中文中语、或参加学术会议、或担任客座教授。特别在中、韩建交的近几年,他先后于一九九一、一九九四、一九九五年连续赴中国大陆,考察学术、观览名胜、参加学术会议。他以北京为中心,东至上海、杭州,西至西安,南至海南省的儋州、三亚,北至哈尔滨、吉林及延吉,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对中国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充满了知性的情感。他的专著、译著共有十七种,论文四十六篇,但考其内容,竟有令人吃惊的三分之二数量是关乎韩、中文化交流的。足见成元庆教授原本就是一个自觉的中、韩文化交流的多才使者。 (二)从中、韩文字音韵的考释比较入手 中、韩两国是兄弟之邦、文明之国,一衣带水,山海相依。早自周朝乃至秦汉,三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关系,又由于中、韩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成员,同是汉字文化圈的伙伴——两国至今都通用汉字。双方的接触就更加频繁起来。当此文化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中,寻找中、韩文化的源渊关系,并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相互融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探求和开拓两国文化的发展途径,使之辉煌地步入世界之林,是当今中、韩两国学者所共同关心的课题。 成元庆教授是从分析、考证、铨释韩、中两国的文字音韵入手的。因为这是进行“比较”的基础。成元庆教授的论著,以他大量的史实、文献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比较”的工具主要应是语言,只有语言,才是进行“比较”的最可靠基础。我认为,成元庆教授的这种观点,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的。更何况,“汉语”的价值,“在其远东影响范围内所曾占有过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是远非拉丁文和希腊文在西方的地位所能比的。”(美国、亚瑟·昆斯特《亚洲文学》)因此,当我认真拜读了成元庆教授的巨著《十五世纪韩国字音与中国声韵之关系》之后,认为这是成元庆教授一部有胆识、有见地,为寻求中、韩文化交流搭桥的力作。一九九四年夏,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为扩大该书在中国的影响,决定在大陆重付剞劂,我欣然为之作序。序文这样写道: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向音韵文字学界及广大读者推荐《十五世纪韩国字音与中国声韵之关系》这部巨著。此书是韩国著名音韵文字学家成元庆教授的力作,它博极蒐罗、考核翔实、殚精著述、卓尔不群;并且为中、韩两国音韵文字的研究交流架起了一座彩色的虹桥,诚不愧为学览者之潭奥也。 当前,中、韩文化交流空前高涨,韩国正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而在中国,也长久地探寻着韩国所保存的十四、五世纪汉语标准音的原始资料,这便使得两国间的汉语字音应用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扩大起来。 众所周知,公元十四世纪朝鲜李朝开国,于1443年借用汉语字音创制了“谚文”——其拼音主要是参考了《洪武正韵》创制而成。这个事实说明,韩国的谚文和中国的汉语音韵原是一脉相承的。因而研究韩国字音不仅可以考知我元明之际的汉语标准音及其读法,并可从中发掘出大陆久已失传的珍贵文献资料。譬如说,目前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韩国流行的汉语口语读本《老乞大谚解》和会话手册《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汉语、韩语对音,应是中国当年的标准音和口语,并很可能即是北京音。因而读这部书对研究我国的北方及北京语音系统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