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谈来议去,有些问题比较清楚,不少问题仍感模模糊糊,总有抽象笼统之感。可是一旦走出国门,身处异域,很多问题就立刻清楚具体起来。去年我们赴美探望儿女,在那儿住了三个多月,深感到东西方有些文化习俗与中国传统之差异,甚至令人感到惊骇。 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在美国就完全不同了。我们这次访美是私人探亲,机票是子女买好后寄回国内。对此女儿的美国同事则表示不理解:父母来看望你,为什么要你买机票?女儿向她们解释跪乳反哺的道路,她却说,美国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一位在霍浦金斯大学工作的年轻人,他的父母从外地来看望他,按中国习俗,当儿子的自然要去热情迎接到自己家里住。可是,这对父母到了巴尔的摩市先找家旅馆住下,然后打电话给儿子,确定好见面的时间、地点后才见面。这在中国大家一定会认为是大怪事,而在美国则十分普遍,大家习以为常。因为,在美国事先不打电话联系好,就是最好的朋友甚至父母兄弟也不能随意往家里闯的。也许,这正是西方强调的隐私权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中国人认为供子女读书是父母的义务,这一点和西方也不同。西方供子女读中小学是同中国一样的。但上大学,就要自力图存,很少有父母供养了。他们一是自己打工挣钱。美国大学的假期较长,一般暑假是3个月。而且学制比较灵活,靠自己打工挣钱, 一个大学生是可以养活自己的。再就是贷款,毕业工作后分期偿还。当然,能争取奖学金是上策,不过那只能是少数人。即使家里很有钱的大学生,父母也只补助一点房费之类。绝不像中国的大学生,全要靠父母供养的。有一位我们女儿认识的美国大学生总叫苦,但他的住房却很好,一个人每月要花去600美元房租,其实用一半租金,完全可以租到适合他住的房子。 为什么要在房租上作这样多的支出?一问,原来房费是父母付的,生活费却要自己挣。节省房费也不会归他支配,只能归父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为国尽忠和在家尽孝是社会道德的两大支柱,虽然有时忠孝难以两全,但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而在西方虽然强调卫国是公民的社会义务,也注意爱国主义的教育,但却并不把尽孝作为其基础。这也可能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的作用与自然经济社会不同有关吧。 在美国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完全是工作关系。老板给钱,你干事,只要活干得好就行。至于你吃什么、住哪里、业余搞什么活动,别人是不在乎的。所以,张长李短的各种议论就比较少,虽然也不乏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之事,但从总体上看,人际关系似乎简单得多。在中国,几人同行外出,到饭馆吃饭时,或者是工资多者请客,或者是下级“孝敬”上级,或者是商定吃某人,总之要费一点心思。而美国则各人点自己的饭菜,各付自己的饭费。甚至象女儿单位的老板在自己家开“吧弟”,也与邀请的客人商量好,某客人带酒,某客人带水果,某客人带什么菜之类,主人只准备烤肉、汤、面包就可以了。这样的晚餐聚会,东道主的负担自然轻松多了。 还有许多观念上的东西,含义完全不同。比如在中国,“大腹便便”、“脑满肠肥”……是形容富人的。而“瘦苦怜丁”、“骨瘦如柴”……则是形容穷人的。这大概是中国长期贫困,人们衣食不济的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糠菜半年粮的劳动人民很少能“大腹便便”。可是,在美国却反了过来,“大腹便便”者往往是穷人,因为美国肉便宜蔬菜贵(与中国比较而言),他们吃肉多,而不注意营养和锻炼,很容易发胖;而富人则注意营养、锻炼,家里有健身房或健身器材、游泳池之类,以保护自己的体型,很少有“大腹便便”者。所以,在美国要“打倒大肚皮”,就很可能站错了立场。又如买面包,我们到超级市场选了最白的面包买回家,而女儿则说我们买错了。在美国,白面包最便宜,一袋5毛钱,是穷人吃的,而富人则买添加了糠麸等略黑一些的面包, 据说营养成分更好,而价钱则贵几倍,要一元多,甚至两元以上。看来,中国的富强粉到了美国就变成穷人食品,“精米精面”不是美国富人的喜爱物。 此外在美国吃豆腐就很贵,而且要开汽车到专门的中国店才能买到。这属于一些民族自己喜爱的特殊食品,在中国说:“吃豆腐花了肉钱”是吃了亏,在美国,吃豆腐花钱比肉多,则是正常的。在北京前门吃顿“肯德鸡”,起码是“中产阶级”,而在美国的肯德鸡则是穷人食品。我们到当地的肯德鸡店吃了一次,顾客全是黑人和有色人种,没有看见一位白人食客。 (二) “民以食为天”这是众所公认的常识。在中国朋友之间联络感情,请吃饭是一项重要手段,要办一点什么事情,请吃更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中国人所以如此重视吃,大概同中国人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缺吃少穿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所以,丰衣足食就成为中国小农几千年来的最大理想和追求。 美国人关于吃的观念与中国人有很大的差别。早在30年代,美国作家史斯因·培克就写出了《愤怒的葡萄》那样的名著,对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而造成的极大浪费,作了深刻而生动的控诉。我们在中学时代就读过这篇著作,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但有些问题感到不好理解。现在到美国实地一看,有些体会就更深刻了。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国家里,供人们食用的物品早已不存在缺乏的问题。只要是美国公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暂时失业生活困难,就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救济,经过一定手续领到食品券(一种只能到超级市场买食品而不能作现金流通的卡片)。各地救济标准不同,大体上是每月每人400美元左右。 用这个食品券,按美国现在的物价可以买200多斤肉或100多只鸡或500 多磅面包,谁吃得了这么多东西呢?既然没有人挨饿,吃饭问题自然就不再是人们关心的最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