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对“五四”为后来所作的文化定向,同其后几十年间中国文化现实的关系作连贯性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现代以至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主要潮流、主要倾向的文化根源的许多秘密。 一,现代化需要文化反思 当代中国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经济,这一真理经过十几年的强调,已经为大多数人们所认识、所理解。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对建设现代化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那就是:要能够顺利地推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尽快地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花大力气发展经济,而且需要以艰苦的思想劳作来进行民族文化反思。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说,文化反思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动员规模、制度创新机制以及有效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文化反思还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的基础条件的社会结构、人际交往方式、民族的精神活动的路向起着重要的直接决定作用,这些东西构成了现代化进展的各个重要方面。 中国现在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上。被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所解放了的、并还被继续解放着的人们,从精神上焕发出了史无前例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建设美好社会的想象力。人们从思想上所获得的这种解放,加上人们从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上所获得的解放,直接地促成了经济建设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80年代以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模式、人际关系模式和人的精神生活格局。旧的、不适应现代化潮流的东西,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逐渐地艰难地消亡。新的、为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也正在或快或慢地、艰难地发生着和成长着。“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大多数人们对这一论断深信不疑。而对所有这一切变动,只要我们从哲学的水平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它们都处于一个大的历史性框架之内,这个框架就是“民族文化”,即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同别的民族相比较之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有的价值信念、生活方式的思想方法。现代化的实际社会改革在“行动上”当然应该在经济建设、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每个局部领域中分别地展开、并各自分别地进行下去,但如果每个领域中的行动在其“理论思想上”缺乏从“民族文化框架”的整体性上来考察和处理问题的宏观宽阔视野,既不去考虑文化框架对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人的精神生活的积极牵动性或消极制约性,也不去考虑对框架本身实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它就仍然可能只是处于被动或者盲目的操作水平,它就仍然可能是不负责任地对“自发现象”的崇拜。它就仍然可能是暂时轰动而无实质效果的“泡沫”事件。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些实际事例,作为“教训”正在这样地提醒着我们,警告着我们。 二,从根本上反思:检查“五四”遗产 应该说,力图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即现代化过程起到理论引导作用的文化反思,从80年代初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以来,在中国理论界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知识分子中就一直存在着。具有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的文化反思,大体上都是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的: 一,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二,中国现实的历史境域(当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怎样的?从“非现代”(或“非完全的现代”)的“现实”通向“现代化”“理想”的实际可行的道路是怎样的? 三,为了实现现代化,对从宏观上来讲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或“国民性”、从微观上来讲的“人的个体素质”或曰“个性”,应该进行怎样的“自我教化”和“自我改造”? 四,中国现代化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关系是怎样的? 五,中国的现代化同发达国家(例如欧美和日本)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同高速发展的几个东亚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提法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时代内容尽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单就其“话语”形态而言,几乎同“五四”时期及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一直流行着的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的主要形式没有什么差别。这也就是说,中国人直到现在并没有找到对“五四”提出的问题的自认为满意的答案,因而似乎还必须按照过去的思路继续进行追问。 但是,如果仍然按照“上述”问题并仍然在“五四”为我们所提供和造就的思想圈子中“检查”的话,可能不会有更多的突破。过去我们一直把“五四”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作为“不言而喻”的东西,但是只要提出对它们进行检查,我们就不难发现,“五四”提供给我们的“文化框架”,具有我们以前不曾发现的“非批判性”。所以,我们中华民族今天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文化问题,还应当从对“五四”的思路进行重新“审视”说起。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华民族20世纪世界历史命运的思考,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面的意思:有着几千年文明传统、曾经长期强盛的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面前已经无力应付,处于被动地位;中国要想重新强盛起来,机械地摹仿西方的器物和制度是不够的;中国人首先必须“换脑筋”,即批判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自己的新文化;新文化运动早期所谓的“新文化”,指的就是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精神,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倡导“民主”和“科学”,这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领导者所理解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观念的一种新校正;而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它被看作西方文化在批判启蒙运动的“无能为力”(见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之后的最有前途的理论代表,这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理想的文化观念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