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文明》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盛洪的《什么是文明》(以下简称《文明》)在《战略与管理》(95.5)发表以后,在学术思想界引起相当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一般地说,一篇文章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辩,肯定是由于其提出的问题。那么,《文明》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呢?我觉得,对于一篇有着较丰富内涵的文章来说,所谓所提出或所面对的问题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作者头脑中的问题。二是文章直接表达出来的问题。三是读者从文章中能够理解到的问题。作者头脑中的问题与文章直接表达出来的问题,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并不完全一致的。有时,一篇文章所直接表达出来的问题,只是在论述作者所考虑的一个大问题中的一个很有限的内容。而文章中所直接表达出来的问题,与读者或讨论者所感受到的或理解的问题,又可能是有差异的。 就《文明》这篇文章而言,第一层含义上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关心和讨论的。而文章所直接表达出来的问题,简单地说,我只能将其看作是对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全球化核文明的担忧,并力图提出一种无核文明的构想。但与有关的讨论不同的是,作者不是一般地讨论核威胁,而是从文明模式选择角度来探讨核威胁的形成与制止核文明毁灭性结果的可能性。所以,作者将这个问题与从后现代性角度对现代性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与一些朋友进行交谈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朋友与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相同;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并不是在于作者在文章中所直接表达出来的这个问题,换言之,并不是出于对核文明或核威胁问题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寻找对于核威胁的解释以及如何避免核灾难的办法;相反,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所进入的问题域,却是近些年来在学术思想界一直在进行的有关文明模式选择的问题,是有关国内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些重要的抉择。可以说,这也是《文明》一文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讨论和激烈争论的原因。如果仅仅从文章中所直接表达的和平主义、反对核威胁的主题来看,似乎是不可能引起这样广泛的讨论,特别是不应该引起这样激烈的争论。这似乎可以说明,读者对《文明》一文的解读,与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达的问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而这样的一种差异的形成,或者说读者对这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与文章直接表达的不同的解读,既与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具体语境有关,也与文章切入和叙说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进行讨论。 因此可以说,《文明》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至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目前对文明模式选择的普遍关注相联系的。但我们的讨论,还是应该从文章本身所直接提出的问题,以及文章的论说方式和其中的逻辑说起。 二.《什么是文明》是如何演绎西方与中华文明的 在进行中西文明比较的时候,作者使用的基本是翻旧账的方法。其背后的逻辑,是“从小看大”。 《文明》是从文明模式的意义上来探讨今天可能导致人类“万劫不复”命运的核威胁的起源和解决办法的。简而言之,作者认为,今天的核威胁或明天可能的核灾难,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只有中华文明才是使人类走出这场可能灾难的出路。而作者的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由同一种逻辑构成的两种演绎的基础上的。下面我们首先就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对中西文明进行这种演绎的,这种演绎的背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 我们先看《文明》一文是如何演绎西方文明的:⒈除了中国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当然是指世界上的主要文明),都是以宗教为形式的;⒉相对于不是以宗教为形式的中华文明而言,宗教的特征是组织化和仪式化的。换言之,高度的专业化会造成一个宗教利益群体;⒊就宗教的组织化与仪式化而言,不同的宗教是相似的;⒋竞争和冲突的根源是来自于相似性而不是差异性,而且宗教之间是排他的,上帝只有一个,一个宗教的发展就是另一个宗教的萎缩,因此宗教是形成剧烈竞争和冲突的基础;⒌在此种由宗教造成的竞争与冲突的背景之下,形成的是“武器先进者胜”的规则和逻辑,即社会达尔文主义,历史成了空前惨烈的武力对抗,文明成了野蛮的同义语;⒍这种竞争和冲突的极端形式就是核文明,核文明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原则的文明的逻辑结果;⒎核文明是不可多次博奕的,而文明的基础是多次博奕的结果。正是在这样的演绎和推导的基础上,盛洪先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西方文明不能救世界,或者是将人类带入“万劫不复”的灾难。 接着让我们再来看《文明》一文对中国文明的演绎:⒈与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不同,更主要地是与在今天世界上占据支配地位的西方文明不同,中国文明不是以宗教为形式的,因而是非组织化和非仪式化的;⒉正因为中华文明不是以宗教为形式的,因此,中国文明不创造出一个利益实体,这形成了它的普适性的基础,因为它无私利可图;⒊中华文明是通过两两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以自愿为基础的非等级的关系;⒋中华文明是通过伦理结构来解决道德教化的问题;而且,它博大、向内求索、具有和平精神;⒌中华文明较其他文明有更大的动力来创建无核文明,因为中国的人口多;⒍中华文明必须具有牺牲精神,不以强凌弱,尊重其他文明。因此,能够拯救世界的是中华文明,或者如作者所说,中华文明是一种“不扩展的秩序”,“中华文明的这种性质,使她有可能成为文明之间的缓冲带和文明融合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