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任何一个重大历史变革,其背后必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精神力量在导引着事变的演进,而这种精神力量又必然与一定的文化传统存在着历史渊源。当前,我国的经济改革,面临着职业道德、商业道德、经济伦理的重建,面临着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两难抉择。“国学热”、“儒学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热”起来的。 已故的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把世界文化概括为三大体系: (一)“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其突出贡献是民主与科学。 (二)“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所以儒家的突出贡献是伦理道德。 (三)“印度文化是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所以印度文化的精华是佛教。 上述三大文化体系,产生的时间先后大体相同,不过由于所处的地理、经济、政治、宗教背景不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自沿着不同的路径向前演化。 西方文化或曰基督教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是其上升时期,中世纪是神权统治一切,丧失了基督教文化的生命力,后经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16世纪席卷欧洲的加尔文新教改革,动摇了传统神学的统治基础,为旧神学注入了新教义,使远离人间的神秘宗教从天堂降临到大地,回到世俗化的人间来。经过改革后所形成的新教伦理,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1)“天职”论。人为了免受上帝惩罚,为了获救而成为上帝的“选民”,必须要在世俗的事务中忠于职守,勤于本份,这才是个人道德义务的最高体现。通过勤勉、节俭劳动所得的财富在道德上是无可非议的。“天职”论为资本主义塑造了勤奋的劳动精神和充满活力的劳动大军。(2)“禁欲”论。所谓“禁欲”,是指自己创造的财富、金钱,既不能用于骄奢淫逸、放纵享乐,也不允许让财富闲置不动,财富只能用于积累,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否则便是邪恶。“禁欲”论导致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新教伦理正是在这两个价值观上为资本主义找到了“契合”点,形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发展。勤奋节俭、精打细算、进取开拓的精神,体现了欧洲近代工业文明的本质。以上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所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已作了详尽论述。 印度佛教早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曾经与我国本土文化儒家与道家发生过激烈冲突,经南北朝至隋唐数百年的改造,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被中国传统文化所认同、吸收,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之一。不过佛教是出世的,它为人提供了生死解脱的智慧,至于经济伦理则无从谈起。 中国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是第一个辉煌鼎盛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秦汉以前主要讲儒、墨、道三家,唐宋以后已换成儒、道、释三家了。三者共同构成多元互补的文化体系,即所谓“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儒家或称为儒教。先秦儒、道并为显学,不分高下;汉武帝“独尊儒术”,提出“三纲五常”;唐代是儒道并用;两宋之际,程朱理学融合儒、道、释而为心性之学,真正崇儒始于元代。秦汉以前,孔子只不过是个圣人而已。但到元代,一跃而为圣者之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自此以降,尊儒崇儒之风一直延及清末。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奇特现象:“每当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1〕秦始皇重用法家,严刑峻法,苛薄寡恩,失道无助,二世而亡。汉初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硕果。由此可见,那时中国文化强劲的生命力。两宋开创的程朱理学,志在追寻维护封建道统的“秩序”,“存天理,灭人欲”,从此不仅使中国女人缠上了小脚,也使中国人的思想套上了枷锁。“平日坐而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坐而论道,一旦国家危难,却是那样无可奈何。这就是戴震所抨击的“以理杀人”。自南宋以后,少数民族接而连三地入主中原,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满族“清”,小而取大,弱而胜强。历史的变迁反映了文化对现实的回应能力,中古以前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那时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南宋末期,中国文化的衰势已露端睨,延至清末,已无力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我们祖先发明的罗盘为西方列强导航,我们的火药为洋人制造大炮。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太平天国起义、公车上书的呼声,内忧外患使这个天朝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经辛亥革命致命地一击,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寿终正寝,中国文化也随之到了强弓之末。“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从此儒学一蹶不振,要么是浅斟低唱式的哀怨,要么是世纪末的从容就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之一,而且是唯一延续五千余年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为什么由盛而衰,原因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发起的对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仅仅开了个头,后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中断了半个多世纪,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始,文化热再次兴起,通过多方的参与、争鸣,对传统文化已大致梳理出眉目。传统文化的衰落主要应从两方面来反思:一要看传统文化自身的基因;二要看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即历史上的每一个文化传承者为传统文化更新与发展都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