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代社会正由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转变,以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孕育着一场新的视觉革命,对图像文化、视觉革命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并加以认真研究。本文只是对图像文化的粗线条描述,许多问题尚待展开。 Summary Modern world is changing from words to graphics.New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photos,films,TV and multi- media isbringing about new visual revolution.It is important to studygraphics and itsissues. 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现象纷纭繁杂、瞬息万变。正像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那样。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会遇到一个矛盾:我们的观测仪器是宏观的,可是研究对象却是微观的。宏观仪器必然对微观粒子产生干扰,这种干扰本身又对我们的认识产生干扰。用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对待当今出现的图像文化,当代的商品求新求异,并且是不保值的,当今的图像同样如此,犹如精美时装店中的时装,不断更换,眼花缭乱……。当今我们文化人处的地位同样是如此的困惑与尴尬,有点象盲人想知道雪花的形状和构造,雪花一碰到他的手指或舌头就迅速溶化了。但人类充满着好奇与探求的欲望,明知雪花会溶化,却仍然不断地用手指去摸,用舌头去舔……。 一)谈到图像文化不得不提到本雅明,本雅明认为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期,由手工劳动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个转变也使与手工劳动社会相对应的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古典艺术走向终结。本雅明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这个重大历史转变,具体表现在人的传播方式的变化上。手工劳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叙说,与之对应的是以叙事性为主的古典艺术。而现代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则由叙说变成了信息,与之对应的则是以机械复制为特点的艺术,如摄影艺术、电影等等。本雅明的奠定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揭示了图像文化的来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机械复制艺术,特别是摄影、电影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展示了我们日常视觉未察觉到的东西。“电影摄影机借助一些辅助手段,例如通过下降和提升,通过分割和孤立处理,通过对过程的延长和收缩,通过放大和缩小,便能达到那些肉眼察觉不到的运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11节)并且认为整个传统艺术是以对物和世界的韵味经验为前提的,而机械复制艺术则主要以技术复制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艺术。“机械复制的艺术品越来越广泛地成了对为可复制而设计之艺术品的复制,如人们可以用一张照相底片复制任意数量的相片,而要鉴别其中哪张是‘真品’。则是毫无意义的”。(同上)本雅明的高明是他把艺术的演变放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中来论述,积极推崇由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艺术革命。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证明本雅明的论述是对的。本雅明之后的麦克卢汉讲过一句名言:“媒体即信息”。其基本含义是文化内容要受到交流方式的制约,什么样的传播手段承载什么样的信息。事实确是如此,信息对于媒体有它的依附性,传播媒体不同,确会使传播内容产生极大的弹性。众所周知,文字与图像,静止的图像与动态的图像对于接受者来说显然是不同的。媒体不一样,同样的信息内容会有不同的状态。特别是电视的出现,使得图像文化更为普及。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把图像文化推到了前台。计算机的发展从另方面强化了图像文化。尤其是多媒体电脑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图片族还是多媒体族的出现决不能仅仅把它视为只是科学技术的革命,实际上它将预示着整个文化艺术的革命。 二)以电视为代表的图像文化正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中国在迈向商品社会的进程中,电视与图像文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溢出所有艺术,灌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行为准则,甚至举止言谈衣着打扮。在当代文化的研究中,应该把图像文化凸现出来,作为一个大题目,认真的加以研究。 三)众所周知,文字文化与图像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人们用文字进行思考时常把对象从整体的具体的事物中割取出来,从变化的动态中固定下来,使无限变成有限,使过程变成片段,使具体变成一般,它抛弃了对象存在的丰富性与运动的多变性,语言文字抽象的结果使符号实物之间发生了错动,产生了假言现象。而图像文化是直观的,瞬间的,有人称之为“短路符号系统”,因为图像文化与它所指的那个事物现象几乎是重叠的,能指和所指是重叠的。当代科学证明,图像文化极有利于开发人的右半脑。视知觉语言和直觉观照是文字语言和分析思维的平行物这一观念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斯伯尼对人脑认识功能双轨系统作用的发现才从根本上得到认识。如果说人类寻找失落的感觉的努力需要什么方式的话,那么图像文化的发展就是最好的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马尔库塞早就想用新感性来重建世界,他的理想是通过对新感性的造就,重建一个新的世界。实在讲,图像文化是与文字文化平行不悖的两种文化,谁也离不开谁。但是图像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是商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它广泛地缓解了社会的深层焦虑,稳定了已经开始动摇的主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释义与解释的重负,从轻松的感性层面上冲淡了沉重的理性思维。生动直观、色彩丰富、图像逼真的画面成为当代人视知觉的关注与注意中心。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艺术只有作为艺术,只有以其破除日常语言、或作为‘世界的诗文’这种它自身的语言和图像,才能表达其激进的潜能。艺术解放的‘信息’还超越着解放中可以达到的具体目标,就像它超越着对社会的具体的批判一样。”(转引自《纷花怒放》)应该承认图像文化在轻松感官,愉悦感官,冲击我们的视知觉方面是文字文化无法替代的。 四)苏姗·桑塔格曾经提出过“反对解释”,主张用各种感官而不是释义去感受艺术品,并主张用对“艺术的性爱”取代对艺术的解释,这无疑是快感具有积极意义的论点。艺术讲到底是生命的体悟,感性力量的发挥。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艺术的主要功能淡化了。以图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绘画为例,我们面对一幅绘画作品首先不是相信自己的感官直觉,而是发问:“它是什么?”这幅绘画作品的意思是什么,“什么”不是指作品内在的绘画语言本身,而是指作品的造型内容所指称的外部世界的意义。绘画作品往往被赋予外指的文字意义,却恰恰忽略了绘画艺术的根本的形式构成语言。有人把以追问外指意义为目的的解读方式称为“语义向心主义”。实际上是文字语言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积淀产物。在面对丰富、生动、具体、五光十色的艺术作品时,越来越失去了人们原本就具有的灵敏的感官系统。所以以第五代电影导演拍摄的《黄土地》作为中国视觉艺术的革命。《黄土地》通过视角的变换,色彩的配置,画面的构图,动态的图像,用图像本身来述说一个古老的故事。难怪当时许多人看不懂,不理解。因为用文字很难去解释。当今出现的许多艺术现象,尤其以图像文化为表征的艺术常常难以释义,许多画面精致、节奏很快、色彩艳丽的MTV,对人们的视知觉冲击力是无法否定的,人们从中获得的快感也是无法言说的。应该承认“快感”是人们正常生理心理反应,快感历来存在,但历来对快感有不同的认识。应该说,弗里德里克·杰姆逊有关快感的论述更为合理,他既反对毫无束缚的快感说,也反对对快感的全盘否定。与古典艺术过于强调的“升华”相比,应该承认,快感的确更具有某种当下的渲泄解放作用,它使人们审美自由得以从解释、地位、政治、经济和其它因素中挣脱出来,它只以感官为唯一标准,以“过瘾”的形式来体验艺术的真谛。尤其在商品社会,紧张的工作之余,图像文化作为调剂人们身心的艺术形式是应该肯定的。